红色家风故事征集展示活动

红色家风故事 │ 骆宗明家庭:传承好家风 涵养好作风

2021-06-24 18:19:1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图为骆宗明与老伴儿李秀芹正在整理家庭档案省妇联 供图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在唐山滦州市,就有这样一个家庭,践行“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的淳朴家风。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骆宗明老人,就是这个家庭的大家长,他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体现担当精神,让这个家庭的淳朴家风在当地筑成一座丰碑。

骆宗明结婚60年来,与老伴儿相敬如宾、非常恩爱,如今拥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4个女儿、4个女婿中有6人是共产党员,全家人遵纪守法、爱国敬业、热心公益、团结邻里,爱国情怀、红色文化弥漫于这个和睦的大家庭中。

2019年,骆宗明一家人精心整理的388本家庭档案登录央视,《“七十年 他们的家”——388本家庭档案记录背后的家国变迁》在央视一套、四套、新闻频道、国际频道等连续播出,用一个家庭的变化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的巨大变迁。

用心生活 记录幸福

在骆宗明家一进门厅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一家人精心整理出的39卷、388本家庭账簿。

从工作首月的26元5角工资,到如今4936元9角2分的每月退休金;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的每项重要家庭收支,到5次建房、4次搬家的历程;从飞鸽自行车到家庭小轿车……在时光流淌间,留下了满满的故事。

岁月无声,时光流转,一份小小的家庭账簿,承载的不仅是一个中国普通家庭生活变迁的记忆,更浓缩和反映了家国变迁的时代回声,成为家国记忆的一部分。这份记忆也让骆老内心充盈着满满的幸福与自豪。

老有所为献余热

作为一个大家庭的家长,骆老告诉自己要老有所为,在教育好一家人的同时,继续发挥余热,热心公益事业。十几年来,他带头捐资助学,先后使十余名贫困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读书。

经历过炮火连天的童年时代,骆老决定把讲好党史、国史作为自己的必修课。从2007年开始,他和其他几位老同志每年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到滦城街道辖区中小学开展宣讲教育。

党史、国史教育的资料必须资料实、成体系,尤其是向青少年进行宣讲,仅靠空洞而枯燥的大道理达不到理想效果,只有生动感人的事例,才能感染教育孩子们。为此,骆老开始亲自动笔写材料,一笔一画、一标一点,字里行间跳跃着一颗无私奉献的红心!累了,洗个冷水脸;困了,喝几口浓茶。老伴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批评”他说:“你这是图个啥?真是干工作不要命!”他打趣说:“我乐在其中……”

为了挖掘更多本土特色素材,2006年,骆老与另一位老同志着手对本地抗战时期的革命史实进行深入调查。当时正是三伏天,他们脚踏自行车、背着水壶,深入当地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寻找健在的战争亲历者。3个多月的时间,他们走遍91个行政村,走访451名75岁以上的老人,召开座谈会120余次,积累了十几万字的调研材料。之后,经过认真整理,编辑成8个专题,形成滦城街道独具特色的乡土教材。

为合理安排时间,他们都会提前制定好宣讲日程安排表,经各学校确认后便不再更改。人年纪大了难免伤病多,有时旧病发作,他们依然咬牙坚持,从不退缩。骆老说:“我们老同志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就是要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粒种子,那就是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经过14年的入校宣讲,骆宗明和他的宣讲团得到同学们的拥护和爱戴,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老爷爷宣讲团”。14年来,宣讲团已进校宣讲300多场,受教育达5万多人次。骆老编写的十几万字的党史、国史教育乡土教材稿,20多次受到全国、河北省和唐山市等各级政府表彰。

后盾坚实无后顾之忧

骆宗明和老伴儿居住在一处小四合院中,在这里已经生活了20多年,为孩子们营造出一个温馨、互敬、互爱的家庭氛围。

骆老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孜孜不倦地教授孩子们修身齐家、为人之道。孩子们耳濡目染,从小感受父亲爱国爱家、自立自强、敬业奉献、孝亲敬老的良好品质。如今,骆老的4个女儿都已成家,勤俭持家、孝敬公婆,在各自岗位上谱写出一名党员最朴实的乐章。

2021年,“老爷爷宣讲团”走进辖区学校、农村进行党史宣讲,从5月10日到5月28日,19天走入14所中小学校,受众达5000余人。行程紧凑,骆老上了年纪,身体有点吃不消,但仍然咬牙坚持。老伴儿尽管心疼,但更理解他献余热的心情,在他每次外出宣讲前,都会把宣讲资料、帽子、水杯、手机等帮忙收拾好,默默地给予支持。4个女儿对父亲既心疼又无奈,但更多地是敬佩。工作之余,她们就会常回家看看,做做家务、唠唠家常,陪老人遛弯儿、锻炼身体。

这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但朴实无华的家风下,孕育的正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

(骆宗明系滦州市滦城街道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作者:宋丹丹、李玲,工作单位:滦城街道办事处)

【红色家风故事持续征集展示中,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点此进入活动专题,详细了解活动要求。活动咨询电话:0311-67562519】


责任编辑:宋娜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