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要有人生的目标,要拼搏奋斗”
——青年学子张沛洁对话“科学大咖”杨绍普

焕发青春斗志 重拾拼搏精神

实现中国梦,都是很具体的,不是一句空话,需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干出来。青年人要学习前辈的精神,来焕发青春斗志,当你们有了这种历史使命,一定会重拾拼搏精神。

扫码阅读手机版

新青年对话老党员|“科学大咖”杨绍普:我们都要有人生的目标,要拼搏奋斗


杨绍普与张沛洁在交谈。 魏雨摄

六月毕业季,张沛洁即将离开石家庄铁道大学,赴哈尔滨继续攻读研究生。面对未来人生道路,他感到有些困惑。

杨绍普和张沛洁的会面定在了5月31日。在这前一天,杨绍普刚刚参加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了在北京的行程,风尘仆仆赶回石家庄。

当天下午,这一对师生展开了对话,畅谈工作、学习、人生、理想。

“如果决心做科研,首先要有恒心”

杨绍普从事交通装备动力学与故障诊断研究30多年,为我国公路交通和轨道交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解决了提速机车悬挂系统振动难题,助力中国铁路大提速;开发了工程机械安全监控与诊断技术,保证了交通工程施工安全。

张沛洁:杨老师,您刚参加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能谈谈您对科研工作的理解吗?很多人都觉得科研工作是很枯燥的,怎么才能坚持下去、保持热情?

杨绍普:科研工作确实非常枯燥,大家都说搞科研要能坐冷板凳。如果决心做科研,首先要有恒心,没有恒心坚持不下去;要有毅力,遇到困难也不能退缩。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做科研工作,实际上担负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担负着国家强盛的中国梦的责任,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在这个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下,我们才会有毅力、才会有动力,才能够坚持下去,把枯燥的工作当成一个乐趣,当成自己的责任来做。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坚信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一开始,你也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能发挥多大作用,但是日积月累,你就发现你从事的事业意义非常大。

张沛洁:就是说研究的时候可能还不知道未来的用处?

杨绍普:对,有些事情,做的时候并不知道会有多大用处,但过了10年或者更长,再回头一看,它确确实实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科研工作需要时间验证,做长了就会知道这件事的意义,坚持下去,会有个好结果。

2010年5月23日,杨绍普在京石高铁架桥机施工现场。 受访者供图

张沛洁:您把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应用到火车提速上,就是典型例子吧?

杨绍普:上个世纪90年代,火车速度普遍低,提速迫在眉睫。火车速度一旦提高,就是非线性问题了,需要用到非线性动力学。

这里我说一下什么是非线性动力学,线性是直线,直线是线性的,曲线是非线性的。比如火车,车跑得慢的时候,可以把它看成是线性系统,动力增加,车速就会变快,动力和速度呈正相关,函数在直线变化。但车速一旦提高到某个点,函数的变化就成曲线了。在工程建设中,要考虑极端情况,比如高速、高温或者低温、材料的特质等等。在这些极端情况下,就会呈现出非线性变化,而非线性问题处理起来特别难,这就是需要我们来研究的。

当时铁道部把制造提速车的任务给了大同机车厂,后经一位铁科院(即中国铁路科学研究院)前辈介绍,大同机车厂找到了我。我是咱们国家搞非线性动力学最早的那批人,当时可能也就几十个人吧,现在应该有几万人了。那年是1997年,就这样我和大同厂联系到了一起。

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大同机车厂生产的韶山7C以及后来的提速车韶山7D,尤其是韶山7D,做的工作比较多。把它的参数优化,把电机的振动、受电弓的振动这些参数进行计算,给出一个合理的参数范围。根据这个参数范围,大同机车厂优化了悬挂系统。这个车型最后成为了陇海线提速的主力车型,直到现在还在使用,是一个非常好的车型,已经生产了200多台。

张沛洁:这当中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吗?进行得顺利吗?

杨绍普:2000年韶山7D机车做完优化以后开鉴定会,一批铁路专家来审查这个车型。有一个专家说你们这个不对,按照铁路规范,设计的临界速度应该高于运营速度的40%,你们的临界速度太低,安全储备不够,没有为机车实际运营留出足够的缓冲空间,要枪毙了这个方案。

方案如果被枪毙,就意味着我们白干了,投入的1000多万元也就打了水漂。当时我就来解释这件事,我说以前规范上的临界速度是线性临界速度,我们这次是首次采用非线性临界速度,这当中需要考虑和计算一系列因素,最终得出的结果是,非线性临界速度比线性临界速度低了很多,所以这个方案是没问题的。

后来,我们团队又对部分参数进行了分析优化,解决了机车电器设备振动过大问题,最终这个方案顺利通过。

2021年5月,张沛洁在修改毕业论文。 受访者供图

“找比脚下这座山高一点的山,迈出一步”

多年来,杨绍普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国家杰出青年、河北省“燕赵学者”、全国模范教师、“973”首席科学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杨绍普用他的坚韧和执着,在自己人生的“高度非线性运动”中忘我拼搏、奋斗,书写着担当、创造着价值。

张沛洁:看您的履历,29岁评上副教授,32岁正教授,可以说年少成名,又有那么多科研成果,您有没有想过自己已经功成名就,可以轻松一些了?

杨绍普:这个就要看自己的目标了,要是没有目标,很容易丢失方向。现在我们有一些佛系老师,也有一些佛系学生,就是没有目标,觉得日子过得也不错,就不努力了,也不做科研了,教学上、学习上也稀里糊涂。根本原因还是没有目标,没有目标了就缺少动力,缺少动力以后就成佛系了。(笑)每个人都应该有个目标,有远大的目标,也应该有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有目标就有精神支柱。

张沛洁:您的目标是什么?

杨绍普:这个目标如果往大里说,那就是初心使命了。人活着,晃晃悠悠也是一辈子,认真工作也是一辈子,做一点对我们的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即使不一定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往小里说,多做一些事情,至少对我们的团体是有意义的,也是肯定能做到的。为大家服好务,带着大家都前进得更快一些,这是值得的,这样的话大家愿意跟着你干。

张沛洁:您说过“生命的轨迹犹如高度非线性运动,唯有拼搏奋斗,才能走出有价值的曲线”,怎么理解这句话?

杨绍普:我觉得,世界就是个非线性的世界,包括我们人也是,我们遇到的事情,可以说99%是非线性的。当你走到一个岔路口的时候,往左走还是往右走,最后人生的轨迹可能完全不一样。

在人生的三岔口上选择的人往往都很迷茫的,不知道这条路会走到哪,那条路会走到哪。我们能做的是局部优化,要确信一点,你选择的路要对你的提升有帮助。有一个计算方法叫爬山法,也可以用到人身上。在群山当中,你不知道哪座山最高,那就找比脚下这座山高一点的山,迈出一步,下一步再找更高的山,去攀登它。

我们都要有人生的目标,要拼搏奋斗,人活着,还是要干点事的。每走出一步,你也许不知道会怎样,但走了若干步以后,你发现已经站在山顶了。

张沛洁:您是一位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是一个刚入党不满两年的新党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党员应该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杨绍普:你这么年轻就入党两年了,比我先进,我是研究生将毕业那年入的党,说明你还是积极要求进步的。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们的初心使命是通过为人民服务来体现的。只要有这个初心,永远记在心里,你就会在工作上、生活上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努力做到为大家服好务。

为人民服务,听着好像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其实好多事情只要一落到实处都非常具体。对于你来说,帮助周围的同学,就是在为大家服务。对于我,做好管理工作,带领学校往前进,把学科建设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好,立德树人,这就是在践行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我们的初心。所以只要有了这个宗旨意识,初心使命就忘不掉。

2019年9月7日,杨绍普为新生讲授题为《大学之道与为学之路》的第一课。 受访者供图

“身为教师,立德树人,这是一个终身职位”

石家庄铁道大学每年的“新生第一课”,由杨绍普亲自授课。至今年,杨绍普在这里工作了36年,科研工作之外,他的重心放在了培养学生上。他说,我们有12万名校友,他们实实在在推动了铁路的建设,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也让老百姓受益了,这就是我们的贡献。

张沛洁:您现在身兼数职,工作这么忙,在做科研和培养学生上还有时间和精力吗?

杨绍普:做科研,这是我的本行,一直会坚持下去。带学生方面,现在给本科生上课少了,我一般会给本科生上第一节课,新生第一课。此外,会给本科生开一些讲座。现在仍然会给研究生上课,带研究生,这个还是坚持得比较好的。

这其实是个如何分配时间的问题。前两天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咱们学校有一个老教师,84岁了,他发言时说了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什么职业都是暂时的,但是教授是终身的。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好,身为教师,立德树人,这是一个终身职位。所以无论再忙,还是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把教书育人当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张沛洁:杨老师,您为什么对学生要求那么严格,论文有一点点瑕疵都要修改,科研上有一点问题都要返工?

杨绍普:要求严格,这是应该一直坚持下去的。对学生要求严格是做导师的责任,只有要求严格,才能培养出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老师,言传身教很重要。

张沛洁:前几年,我们学校启动了“优青计划”,您怎么看待青年人才的作用?

杨绍普:“优青计划”的推出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当时铁道大学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因为我们有几个带头人,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当时我提出来,10年以后、20年以后,这几个学术带头人退了休,我们的青年人能不能跟得上去,能不能成长起来?这个问题很严肃。

当时我提了一个倡议,铁道大学能不能拿出一笔钱来,支持优秀的青年人。我说,我们再困难也应该拿出一笔钱来,拿出2000万支持100个人,10年以后,这100个人能出来20个人,成长为带头人,那就是巨大的胜利。到现在我们已经支持了87个人了,这87个人的高水平论文、高层次项目,占了铁道大学三分之二的产出,这钱花得太值了。

年轻人热爱科研事业,但刚毕业没有钱,他们是需要帮助的,资助他20万,起码就可以起步了,这是雪中送炭的事。这远比等他功成名就,给一个几百万的项目要强,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要好。

记得我刚开始做科研时,我拿到的第一个基金是1.5万元。现在回想起来,这个1.5万基金的项目,是我一生中价值最大的项目。在这笔资金的支持下,我们7个人的团队发了17篇文章,形成了一套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由此起步最后拿的国家奖。

2019年4月,杨绍普在铁路轴承综合性能实验室。 受访者供图

张沛洁:咱们是一所铁道大学,一直在提“铁道兵精神”,“铁道兵精神”究竟是什么?我们铁道大学毕业的青年一代,未来应该如何发扬这种精神?

杨绍普:“铁道兵精神”是什么?叶剑英元帅给铁道兵的题词,可以说集中体现了“铁道兵精神”。题词里有这样一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铁道兵不怕吃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就是咱们的“铁道兵精神”。

要如何发扬这种精神?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戚发轫院士的一句话。昨天(5月30日)我听戚发轫院士的讲座,戚发轫院士88岁了,是一名老航天人。他说了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他说我们的航天精神,就是爱国精神,爱国不需要很大的代价,和平年代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只要把你的聪明才智用到你所从事的工作中,这就是爱国。

这个话说的特别朴实,我想“铁道兵精神”除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它集中的体现还是爱国。作为青年一代,好好学习,把聪明才智用到工作当中,这就是爱国,这就是“铁道兵精神”的体现。

张沛洁:我即将本科毕业读研究生,未来是选择搞科研,还是毕业后参加工作,我也不太确定,这也是很多同龄人的困惑,您对我们有什么建议?

杨绍普:每个人在人生的三岔路口上,都会面临着一个抉择,尤其是在重大的选择面前。大四毕业,是考研还是工作?这是一个选择,你选择考研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能进一步提升自己。你研究生毕业以后,又会面临着一个抉择,是考博还是工作?

我个人的建议,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你的道路。比如说你愿意继续做科研,那一定把博士读下来。如果想把学到的知识尽快应用到推动社会发展上,或者说家庭的经济情况要求你要工作,你也可以选择工作。我的经验是,如果有机会就读书,有机会就提升自己,这个永远没错。(记者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