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李大钊大钊故事

赵纫兰,职业:革命者!

2021-05-28 18:22:5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赵纫兰这个名字,

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

我们能了解到的史料也不多,

但这个名字代表着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李大钊和妻子赵纫兰。乐亭李大钊纪念馆供图


她,不仅是李大钊同志的妻子,

是李大钊革命之路上的重要帮手,

更是一位默默付出的革命者。

今天,是她逝世88周年忌日。


1933年5月28日,

在处理完李大钊同志的下葬仪式一个多月之后,

赵纫兰在悲痛、操劳和思念中随丈夫而去。

李大钊送葬情形报道,右为赵纫兰同志。乐亭李大钊纪念馆供图


为了表彰她对中国革命的突出贡献,

1936年6月,

赵纫兰被中共河北省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员。

赵纫兰。乐亭李大钊纪念馆供图


而很多网友在查找资料时会发现,

虽是一生无业的农村妇女,

但在她的职业一栏,

赫然写着:革命者。


革命者,是一个时代的先锋。

赵纫兰,1884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一个富户人家,她的父亲善诗文,所以给她取《离骚》中"纫秋兰以为佩"中"纫兰"二字为名。

同为大黑坨村人,赵李两家算得上世交,赵纫兰与李大钊更是自幼相识,可谓青梅竹马。她嫁到李家后,便一力承担起侍奉老人、料理家务和照顾丈夫并激励他发奋读书的重担。

激励李大钊发奋读书,若只是激励其考取功名,当然算不得时代先锋。赵纫兰做的,是当时很多“有识之士”都难以做到的——全力支持李大钊报考新式学堂,甚至留洋日本的决定。

在李大钊读中学时,祖父李如珍病逝,家产仅余一些薄田,当时的李大钊曾萌生过退学做工养家的念头,但是坚韧而又有远见的赵纫兰硬是“逼”着他返回永平府中学堂继续读书,说什么也不许他中断学业,也正是在那里,李大钊渐渐明确了救国之志。

永平府中学堂方位示意图。

但一年后,当李大钊再次决定中断永平府中学的学业时,赵纫兰却选择了支持。原来,1907年,“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的李大钊决定趁暑假之便,赴天津投靠采取更加专业新式教育的北洋法政学堂。

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合影。

在当时,虽然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但人们对于投考新学仍有诸多成见,况且赴天津读书意味着开销的进一步加大。但这一次,赵纫兰选择全力支持,决心即便靠典当挪借也要扶持李大钊求学到底,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具远见的先锋态度。

李大钊狱中手记。乐亭李大钊纪念馆供图

而李大钊也一生对此感怀在心,在《狱中自述》中仍不免追述起这段往事:“钊在该校肄业六年,均系自费。我家贫,只有薄田数十亩,学费所需,皆赖内人辛苦经营,典当挪借,始得勉强卒业。”


革命者,是一种不计得失的奉献。

对于赵纫兰的无私,有一个著名故事。

大家都知道,李大钊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主任,在当时,北京的小学教师月收入不到二十元,包月的黄包车夫每个月只开五到八元,而作为高校职工,李大钊刚到任的时候月工资是一百二十元,半年之后又增加到了一百四十元,后来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工资又有所增加,月收入在二百元左右。

北大教职员薪金册。

以当时的物价水平,他的月薪能够买下四千四百斤上好面粉,就算下馆子,到北京前门饭店吃他们的名菜“红烧翅根”,也可以点上一千二百份,是一家人一天三顿都吃不完的份量。

可是,操持家务的赵纫兰却时常感到窘迫。因为,当时的李大钊已经在积极筹备建党事务,每月会从自己收入中拿出80元作为党组织的活动经费,与此同时,他还常常周济生活困难的学生和工友,甚至预支工资借给别人。

李大钊为刘仁静等人担保学费、住宿费等的字条凭证。

对此,赵纫兰没有任何怨言,只是更加精心安排家用开支,处处从简,用过农村日子的办法在北京这座城市里生活,因为舍不得用油,连家常的葱油饼都很少做,常常是直接用饼卷着大葱来吃,而即使这样,一家人也只能饥一顿饱一顿。直到这事传到北大校长蔡元培耳中,他直接出面进行“干涉”,让会计科每月发薪时扣除一部分,直接送到赵纫兰手中,才保障了李大钊一家人的日常生活。

电影《革命者》剧照。

除了毫无怨言地让丈夫将家用拿去支持党组织活动,赵纫兰还是李大钊革命事业上的重要帮手。每当李大钊在家里与同志们谈论事情时,她就承担起在门外站岗放哨的职责,有时还会帮忙传送情报,在李大钊几次被通缉时,常常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其行踪,而不论威逼利诱,她也从未透露过半句党和李大钊同志的秘密。

李大钊受刑报道。乐亭李大钊纪念馆供图

甚至在处理丈夫后事时,她都坚决服从党组织安排。当时中共地下秘密组织出于对形势的判断与她商议,想将葬礼变成一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她对此毫不迟疑:“李先生是属于党的,他是为革命而死的,党组织怎样指示,就怎样办吧!只要我能做到的,我一定尽力去做。”


革命者,是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

当然,将赵纫兰同志的职业定义为“革命者”,更代表着在我们的党和人民眼里,她始终是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

是的,她当然是李大钊同志的妻子,是她的憨坨的阿姐,但是,她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让她被追认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在后人的记忆中,也不该只是“李赵氏”,不会只是“李夫人”。

电影《革命者》剧照。

1983年,李大钊烈士陵园于万安公墓中修建,赵纫兰的灵柩随同李大钊的灵柩迁葬至陵园单辟的墓地上,墓碑上的镌字由原来的“李夫人墓”改刻成“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同志墓”。

李大钊及赵纫兰墓。


“赵纫兰同志”,是对这位杰出女性最确切的称呼,革命者,是定义这位杰出女性所作贡献的最恰当职业。


归根结底,中国革命,

是一场关于人的解放的革命。

这场解放,

关于国家、民族,更关于每一个人。


在这场革命中,

无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

不同学识、不同身份地位的人,

都曾作出过无可替代的贡献。


而革命者这个职业称谓,

是对他们的贡献,

最好的定义。


今天,让我们缅怀和铭记,

“纫秋兰以为佩”的赵纫兰同志,

让我们缅怀和铭记伟大的革命者,

赵纫兰同志。


没有人的牺牲会被遗忘,

我们记得,他们便活着。

责任编辑:郑晓娟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