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扶贫兜底最后一公里 衡水模式:输血和造血联动

2020-10-24 10:20:00 来源:华夏时报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这是重度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贫困残疾人作为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扶持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群体,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

就此,河北省各地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举措,确保重度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据记者了解,河北省残疾人的数量比较多,需要托养的比例大。早在十年前,河北省残疾人总数达519.5万人,全省近五分之一的家庭为有残疾人的家庭。其中,重度残疾人为147.5万人,占比接近三成。此后,托养照护被河北省残联纳入全面落实“六个服务全覆盖”中的一项服务,主要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特殊需求开展。

目前,河北省提供托养服务补贴3.93万人,托养服务解放了残疾人家庭劳动力,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切实提升了残疾人脱贫攻坚质量。

公私合力打造“衡水模式”

早期,河北的残疾人托养模式过于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进行资金支持与服务管理,托养形式多为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办公营,而以民办民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形式开办托养机构的数量很少。然而,残疾人托养服务领域宽泛,对象众多,形式多样,仅靠政府是难以包办的,很难保证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此外,残疾人托养忽略了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力量,没有调动它们参与到残疾人托养服务建设中,导致政府的资金等方面的压力巨大。

图为残疾人朋友在进行围棋比赛。

为解决好贫困失能半失能残疾人的生活问题,衡水市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了以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为主体、专业医疗机构为辅助、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的集中供养的“衡水模式”。

2008年,河北省衡水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级托养服务机构衡水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为残疾人提供生活护理、心理疏导、专业治疗、康复训练,甚至包括实现就业等各种服务。截至目前,已经为1500余人次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减免托养费用400余万元,共有252人重返社会实现就业。

27岁的张翔(化名),是一位精神残疾人,父母离异,妈妈独自带着他在村子里打零工,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自从把他送到托养中心以后,妈妈就踏实的外出打工了,日子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刚来时,张翔的情绪很不稳定,伤人伤物,康复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又给他增加了职业培训,如今,他已在中心的农疗基地参加辅助性就业,每个月有600元的收入。孩子的变化也让妈妈对生活充满信心,来看望儿子的次数越来越多,感觉这个家庭都有了生机。”衡水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主任李双艳表示,之所以让张翔在农疗基地工作,是希望他有一天可以出托,能管理好自己家里的地,也算自力更生了。

此外,为了激励受托的残疾人,托养中心实施了代币治疗的方法,比如,受托的残疾人完成了规定的任务或者是较之前有了进步,都会给予他们代币奖励。他们可以拿着这些代币,在托养中心设置的“小卖部”换取自己喜欢的物品。

李双艳至今清晰地记得,有个重度残疾人,拿着用代币买来的零食分享给大家,脸上带着平常少见的灿烂笑容:“这是我自己挣的钱买的,可好吃了,你们尝尝。”还有位受托的残疾人,他拿着用代币换来的毛巾、牙膏、洗发膏、橘子等商品,高兴地欢呼:“哇,原来我这么厉害啊!”

此外,衡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贫困老年人托养到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同时,针对此类养老机构进行提升改造,整合利用空余床位,开展提升服务质量专项行动,粗略统计,近年来,衡水提升改造或改建贫困残疾人供(医)养中心59处,整合床位7500余张。

通过托养,重度残疾人的生活有了保障,日子也越过越亮堂。

“幸福院”完善重度残疾人照护体系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其中,全面小康最大的短板在“三农”,“三农”最大的短板在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最大的短板则是如何落实“应兜尽兜”的兜底保障政策。

其中,由于农村照护体系的缺失,公共照护资源的碎片化,以及专业技术严重滞后,多年来,我国农村失能照护的需求量巨大且难以解决。

农村脱贫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事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为此,各地纷纷都在探索提高脱贫的质量、增强脱贫的可持续性的特色路径。其中,河北省沧州市的南皮县,摸索出了一套以养老院和托养中心为龙头,以幸福院为骨架,进而延伸至邻里互助的上门服务的三级照护体系。其中,扶贫幸福院的建立,无疑是农村失能照护环节的一大亮点。

据记者了解,南皮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绝大部分是有老、病、残人口的家庭。这些家庭中,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成员需要照顾,进而使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不能外出务工,影响了家庭脱贫增收。针对这种情况,南皮县以建设“扶贫幸福院”为突破口,创建了农村老、病、残人口日间集中照护体系,力图通过政府投入、医院运营、村委会参与管理,实现对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老、病、残人口中有一定自理能力的人员进行专业性日间集中照护,解放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让困难群众个人生活质量获提升,家庭增收添力量,防止返贫增保障。

托养中心的残疾人在扶贫车间劳作

据悉,南皮县已拥有三家养老院和一家托养中心,但由于政策上的限制,很难全覆盖到农村的大部分群体,而幸福院的建立无疑补齐了这一短板。

为了打通扶贫兜底的“最后一公里”,建立“输血”和“造血”联动机制,全国多地也有试水此类日间照料服务的中心,但是,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幸福院的托管运营方为南皮县人民医院。

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大举措,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要实践,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样的联姻,不仅是双方在资源上的相互补充,更是幸福院可持续发展进而发挥叠加效应的关键一步。如今,南皮县在黄家洼、双庙、车官屯、中上桥、肖九拨、西康、小集7个试点村建设的“扶贫幸福院”,先后投入运营。

据记者了解,幸福院入住的人员大部分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且有入住意愿的群体。对于这部分重度残疾人而言,家门口开一个幸福院,不光能免费吃上一顿热乎饭,还能享受到康复训练,甚至就业等服务。


来源:华夏时报网
责任编辑:王立坤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