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燕赵·善美家风展示专题>>

“和”是我家传家宝

2020-10-14 11:03:1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根植于我们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中国人的处事准则和代代相传的至宝。曾几何时,在诸多人的客厅悬挂起醒目的“家和万事兴”的书法;曾几何时,在诸多人家大门上方,赫然入眼的是巨幅的“家和万事兴”的匾额。无论是遒劲的书法,或是精美的石刻,都充满着主人对“和”的看重。

 时光荏苒,一晃40多个春秋,已经步入中年的我,随着阅历的渐渐丰富,对“和”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不只是我们心中的向往和憧憬,更需要我们用行动去“经营”。

我的这些理解,来自祖辈和父辈言行的耳濡目染。父亲是兄妹六人中的大哥,和爷爷一起经营着这个大家庭。在祖父和父亲的经营下,一家人和谐共进,着实成为了邻人羡慕的谈资。有时,我甚至觉得爷爷和父亲在村中有那么高的威望,也得益于此。

 四叔和大姑父,两人曾共同出资买下一辆货车跑运输,后因经营不善,需要卖掉汽车进行财产的分割,就在当时显现出了矛盾的苗头。这一切没有瞒过爷爷敏锐的眼睛,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爷爷把父亲、叔叔和姑父全叫到家里,召开家庭会议,一起解决四叔跟大姑父的矛盾。用爷爷的话说,我们自己家的事情,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让外人参与,不让外人看笑话。财物的分割在噼里啪啦一阵算盘声中完成,那一串串算珠,在爷爷灵活的手指下跳动着,仿佛也有灵性一般。当时我曾想,父亲兄妹六人就是那一个个算珠,而爷爷就是那算盘的框架,将这些“算珠”牢牢地固在一起。

 算珠的声音刚落,就听到二叔的声音:“四弟,明天到我的加油站上班!”大姑父则被邀请到我弟弟的门市工作。这场小风波就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散去了。

 爷爷不仅能让自己的家庭和睦,跟邻居也能和谐相处。我从未看到过爷爷跟谁红过脸,倒是邻居家有了难处理的事情,都会邀请爷爷帮忙解决。爷爷去世时,很多邻居自发来帮忙料理丧事,年轻的、年长的都有,村里的老支书也来帮忙,他跟大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刘这一辈子,没跟任何人有过矛盾,没给咱们任何人添过一丁点儿麻烦,大家都要尽心,送老刘最后一程。”这应该是大家对爷爷最客观、最忠实的评价了。

 爷爷奶奶相继去世之后,父亲成了大家庭的主心骨。这个大家庭的大事小情,父亲都会很尽心地处理。他平时在镇上工作,没有休息日。母亲生病40多年,大多时间都是父亲在照料,一直到母亲去世。应该说,和爷爷比起来,父亲在家中的操持,有更多的不易。

 大姑父病逝后,表妹远嫁外省,父亲带着叔叔们把婚礼办得很圆满;二叔因病做手术,父亲忙前忙后;三叔没了工作,父亲又帮着找工作;小姑父在邯郸买房有了困难,父亲带头帮衬……

父亲为这一大家人的操劳换来了一家人的和睦相处、相敬相亲。每年腊月,父亲过生日时,父亲的弟弟、妹妹们,侄子、侄女、外甥们,也都相继赶来,大家一起给我父亲过生日,父亲的朋友、邻居也会跟我们一起,在生日宴会上,给父亲送上祝福。大家团聚在一起,推杯换盏,欢歌笑语,共乐融融。

 回家看望父亲时,父亲总是让我和妹妹在家跟公婆和谐相处,在单位跟同事好好相处。其实不用父亲叮嘱,我们这一辈人也会自觉地把祖辈和父辈身上的这些美好品德继承和发扬,因为在家庭这个大染缸里,我们这一辈人早已被祖父和父亲浓重地染上了他们的“颜色”。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这样的歌词和理论,是祖父和父亲他们口中所说不出来的,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言行去经营、去传扬着“家和万事兴”这句话。“和”是我家的“传家宝”,也是我们中国的“传家宝”,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去经营,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者:邯郸市永年区临洺关镇总校  刘会令)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