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越吃越美的“旅游饭” 三个乡村旅游助力脱贫致富故事

2020-07-31 11:49:42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文/魏如翔

河北的脱贫攻坚战役,不乏践行“两山理论”旅游脱贫致富的生动故事。“十三五”以来,全省793个贫困村20万贫困人口因旅游业带动实现稳定增收。

从滹沱河畔的塔元庄,到太行深山的骆驼湾,再到坝上草原的德胜村,访问总书记足迹所至的这三座曾被贫困闭锁的乡村,看到了办民宿、开餐馆的火热场景,听到了村民“吃上旅游饭,幸福奔小康”的喜悦心声,感触到了绿水青山、生态富民的巨大能量。

image.png

滹沱河畔   塔元庄:从荒芜河滩地到美丽风景线

“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习近平为“半城郊型”经济总结的“二十字经”,成了塔元庄发展旅游的宝典

正定滹沱河畔的塔元庄村民中心门外的墙上,一幅标语十分醒目:“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提前实现小康村”。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来村里视察时作出的指示。”塔元庄村党支部书记尹计平说,村子从贫穷走向小康,每一步都和“听老书记的话”分不开。

旧事重提——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个“守着河滩地、风吹沙满天”的落后村。习近平担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期间,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塔元庄下乡。

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区位特点,习近平提出“正定适宜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路子”。顺着这个思路,塔元庄人一步步打开视野,找准自己的定位。

“城市需要啥,俺们就干啥。”尹计平说,2013年以后,塔元庄利用临近市区的优势,依托滹沱河风光,加大了乡村旅游发展力度。

为了把“旅游做成规范化”,村里成立了集体性质的合作社和专业化的旅游公司,统筹管理运营和收入分配,确保旅游发展成果让村民共享。

52岁的刘香芬是塔元庄最早涉足旅游业的农户之一,三年前,她在村里开了一家“知青大食堂”,主打乡村特色美食——大包子、大锅菜、玉米粥,针对的是城里人的怀旧情结、乡土情愫。“大鱼大肉吃惯了,很多人都想换换口味。”刘香芬说,去年最火的一天,大食堂接待了上千名游客。

“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习近平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总结的这“二十字经”,也成了塔元庄发展旅游的宝典。

“平改楼”省下的土地,建起了特色美食街;“种庄稼不行”的河滩地上,盖起了木屋民宿小镇;瞄准省会“菜篮子”,打造了兼具旅游观光功能的农业科技生态园;适应游客休闲娱乐的需求,建起了水上嘉年华……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项目,围绕着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撑起了一条越来越长的旅游产业链。

2019年,塔元庄接待游客达50多万人次,村集体收入一半以上来自旅游和相关产业。昔日荒芜的河滩地,真的变成了“能长出财富”的风景线。

太行深山   骆驼湾:“高山深沟”变身“旅游大舞台”

还是这片山,过去只能在封闭中苦熬岁月,现在却打开山门,搭起旅游产业的舞台,“处处有岗位、人人能挣钱”

走进阜平县西部的太行深山,蓊蓊郁郁的树林间,一条平坦的柏油路直通骆驼湾。

“九山半水半分田,山高沟深骆驼湾。”过去,要来趟骆驼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里道路崎岖,交通闭塞,全村几百口人近乎与世隔绝,守着大山,看天吃饭。

“吃玉茭、吃土豆,天天想着细米白面。”说起几年前还在过的苦日子,年过古稀的村民顾宝青这样描述。

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骆驼湾,第一户走访就进了顾宝青家。当年新闻照片里那间低矮破旧的小土屋,让许多人印象深刻。

现在的老人已经搬进了离这里不远的一座二层小楼,“窗玻璃是双层的,有自来水,还有地暖。”言谈话语间透着舒心。

她家以前破败的屋舍,被村里去年5月成立的阜平县顾家台骆驼湾旅游公司租用,挂上了“脱贫攻坚实践课堂”的牌子,被整修一新。在很多人看来,对于脱贫攻坚这项历史性工程来说,这间小山村里的小院有着特别的标志性意义。

顾宝青老人如今每月收入包括工资2100元,养老金108元。“给公司打工,蒸土豆、摊黄子、搞卫生,一个月挣的比过去一年还多”,再加上老房子的租金,去年她收入近七万元。

阜平县顾家台骆驼湾旅游公司由阜平县国有投资企业阜裕公司与顾家台、骆驼湾两村合作组建,其中骆驼湾村占15%的股份。“公司以每平方米每年100元的价格,租赁农户房屋,打造成民宿、饭店、茶舍等。”骆驼湾驻村第一书记刘华格介绍,这些项目都由公司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同时吸纳村民务工,项目盈利后,村民还可以拿到一笔分红——这是“公司+农户”的旅游扶贫模式。

眼下,骆驼湾已经拥有20多个旅游业态,村里的闲置劳动力几乎都参与到旅游业中来,去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今年,村里还想依托菌菇大棚开展休闲采摘,把菌菇种植和旅游两个特色产业融合起来。

还是这片山,过去只能在封闭中苦熬岁月,现在却打开山门,搭起旅游产业的舞台。“处处有岗位、人人能挣钱,这是大家以前不敢想的。”刘华格说。

坝上草原   德胜村:新民居 新民宿 新生活

“今年,我们要努力打造‘京北民宿旅游第一村’。”站在粉墙黛瓦的小楼之间,叶润兵的脸上写满了希望

坝上,仲夏时节,张北草原的德胜村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这里。那时的德胜村房旧屋破,“一到冬天,四面透风,屋里屋外一样冷。”

如今,逼仄的土坯房被洋气的新民居取代。一家一户,独栋带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俨然一幅田园诗画。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小别墅’。”在土坯房里住了三十多年的孙贵英,去年夏天搬进了新家。以前只靠种地为生的她,如今有了一个新身份——民宿主。

作为德胜村最早开办民宿的农户之一,孙贵英早早尝到了旅游的甜头。“把住宿信息挂在网上,每隔三五天就有客人来住。”去年,经营民宿短短三个月时间,她就挣了2万多块钱,“比过去三年加在一起挣得还多”。

美丽的草原风光,是张北这个河北深度贫困县的宝贵资源,也让德胜村探索出了一条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

“我们村离草原天路、中都草原都不远。”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说。去年夏天,德胜村修通了连接草原天路的5公里水泥路,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村里。可是,凭啥才能让他们留下来?

“我们要做‘民宿村’,让游客住下来。”叶润兵说。为此,德胜村合并了两个自然村,通过企业代建的方式,打造了一个集特色民宿与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德胜新村。村民原来的宅基地拆迁折现后换购新民居,多退少补。

不到一年时间,德胜村经营民宿的农户从最初的十几户发展到四十多户,“民宿村”有了雏形。

“发展旅游,不光要有硬件基础,最关键的还是思想观念。”在叶润兵看来,相比村子面貌的变化,更可贵的,是村民思想上的转变。

过去一到农闲,人们是“白天树下唠嗑,晚上扎堆打牌”。现在,大家都忙着参加培训、招揽游客,一门心思奔小康,“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曾经分不清啥叫“民宿”的孙贵英,明白了要用莜面、土豆这些乡土美食,加上自己这个民宿主的热情服务吸引游客;从前“不知道旅游是个啥”的闫进英,催着让女儿把自家的民宿广告挂在网上;学中医的徐亚茹去年大学毕业,听说村里要发展康养产业,也放弃留在城里的想法回到了家乡。

“今年,我们要努力打造‘京北民宿旅游第一村’。”站在粉墙黛瓦的小楼之间,叶润兵的脸上写满了希望。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责任编辑:赵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