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长龙逶迤山海间

2020-06-28 10:53:37 来源: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在河北绵延2000多公里的长城遗存中,居于最东端的秦皇岛长城尤为令人瞩目。

从山海关、老龙头等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到秦始皇筑城御匈奴、孟姜女千里寻夫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千百年来,长城与秦皇岛相依相伴,结下不解之缘。

如今,这条逶迤在山海之间的沧桑巨龙早已成为秦皇岛独具魅力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标识,并随着长城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持续推进,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策划/孙晶昌   ■文/魏如翔    ■顾问/马猛

image.png

穿山·入海丨巍巍长城 雄姿不凡

若问长城最夺目的部分在哪里?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山海关老龙头,奔腾万里的长龙在这里昂首入海,动人心魄。以此为起点,长城向西蜿蜒而去,成为镶嵌在山海之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秦皇岛境内有明代和北朝两个时代的长城遗存。其中明长城,东起山海关区老龙头入海石城,经山海关区、海港区、抚宁区、卢龙县、青龙满族自治县,西至青龙满族自治县城子岭口,全长223.1公里,有单体建筑905座,关堡62座,其中,敌台565座,马面224座,烽火台107座,是我国明长城的精华地段之一。此外,在山海关区、海港区和青龙满族自治县境内,还留存有北齐长城16.38公里。

探渤海、越群山、过河道,秦皇岛长城汇集了滨海长城、海上长城、平原长城、高山长城、河道长城等丰富类型。

从天开海岳的老龙头、雄襟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到以险著称的三道关“倒挂长城”、内蕴深厚的九门口“一片石关”,再加上壮丽多姿的董家口长城、雄险奇特的板厂峪长城、楼台棋布的义院口长城、城水相映的桃林口长城、雄浑精致的白羊峪长城……长城的雄、奇、险、秀,在这里演绎得淋漓尽致。

沧桑的秦皇岛长城,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明代初年,名将徐达在这里建关设卫;石河大战,导致了明清王朝的更迭;榆关抗战,打响了长城抗战第一枪;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在这里口口相传,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

战火烽烟早已远去,壮美的遗迹和动人的故事却依然在这里留存、流传。秦皇岛长城,也因此在万里长城中显得格外不凡。

image.png

揽胜丨山海关上观山海

山海关修筑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位于秦皇岛市主城区东北15公里处。这里是东北、华北间的咽喉要冲,依山襟海,气势恢宏,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

山海关堪称长城文化的集萃,其以长城为主线,南起老龙头、北至九门口,分布有城堡、关隘、敌台、城台、烽火台、墩台等遗存,完整保存着“一城两翼,左辅右弼”的防御体系。

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说:“山海关长城是万里长城最精粹的地段。”在这里,大海、雄关、山峦连成一线——万里长城之中仅此一处。登临关城之上,北眺,长城沿山脊蜿蜒起舞,如巨龙蜿蜒;南望,长城的延伸部分直入渤海,似长龙饮水。此时,方能感受到“天下第一关”的气吞山河。

追思丨榆关抗战谱壮歌

山海关,古称榆关。“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将这里看作控制满蒙的支点、长驱直入中国内地的起点,便不断在此增岗设哨、构筑工事,与中国军队呈犬牙交错之势。

1933年元旦,日军向榆关发起进攻。当时,驻守在这里的是东北军独立步兵第九旅,旅长何柱国下令坚决抵抗,打响了长城抗战的第一枪。他发布了慷慨激昂的《告士兵书》,提出战斗口号:“以最后一滴血,为民族争生存;以最后一滴血,为国家争独立;以最后一滴血,为军人争人格!”

历时三天的“榆关抗战”中,日军集中陆海空三军向榆关城内发起猛烈进攻。面对兵力和武器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榆关守军进行了殊死抗击,尽管最终悲壮失败,却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勇气和顽强,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修复·守望丨同心呵护 文脉续传

对长城来说,1984年是个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号召,全国各地为山海关老龙头复建慷慨解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进行长城修复保护。自那时起,秦皇岛长城的修复保护工作迈入了历史新阶段。

2003年,秦皇岛在全国首创了“长城保护员”制度,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长城保护网。三年后,长城保护员制度被写入了国务院颁布的《长城保护条例》。守护长城40余年、被称为“长城活地图”的张鹤珊,叔侄接力守长城的孙振元和孙志伟,用“天眼”守护长城的新一代保护员张鹏……今天,90多名长城保护员活跃在秦皇岛长城脚下,日夜守护着先人留下的珍贵遗产。

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保护长城的同时,秦皇岛还积极推动长城保护立法工作。

2004年,《秦皇岛市长城管理办法(暂行)》出台,开启河北省对长城保护设立政府规章的先河。2017年,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启动长城保护立法工作。2018年,经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秦皇岛市长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把每年7月5日确定为“秦皇岛市长城保护日”,让长城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同心呵护,执着守望,让秦皇岛长城的原有风貌完整地保留下来,也让寄寓其中的深厚文脉得以赓续传承。

人物丨张鹤珊   守望长城42年

在秦皇岛,最有名的“义乌兵”后裔,当属抚宁区城子峪村村民、“中国长城学会”首位农民会员张鹤珊。

从1978年起,他就开始守护村子附近的长城。42年来,他无数次行走在长城上,劝走放羊倌,说服挖蝎人,吓跑偷砖贼。在他的执着坚持下,一块块被拆下的长城砖重新回到了城墙上,长城沿线四散的垃圾被带下了山,乱涂乱画的痕迹也被想方设法地擦掉……

“作为修筑长城的‘义乌兵’后代,我觉得保护长城就是我们的使命。”张鹤珊说。为了心中的信念,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长城,光胶鞋就穿坏了200多双。在保护长城的过程中,他还对长城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整理出20多万字的长城考察笔记和故事传说,成为众人口中的长城专家、“长城活地图”。

一把镰刀,一双胶鞋,一只装垃圾的编织袋,已过花甲之年的张鹤珊,依旧坚定地走在守护长城的路上。“万里长城能作证,我的坚持是对的。”

钩沉丨秦皇岛长城和“义乌兵”

明朝中叶,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荡平倭寇之后,率领能征善战的“义乌兵”北上戍边,从此,这些南方将士开始在北方边境繁衍生息。

背井离乡的岁月里,“义乌兵”凭借过人的坚毅与智慧,修筑了秦皇岛境内的多处长城,创造了许多长城建筑的经典。

山海关老龙头的入海石城就是“义乌兵”的杰作。400多年前,在没有现代技术和重型机械的情况下,他们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海中施工方案,修筑起这道海中高墙壁垒,将山、海、关联成一体,创造了长城入海的绝版奇观。

心灵手巧的“义乌兵”,还在长城上留下了许多精美雕刻。坐落在董家口长城上的李家楼、陈家楼等敌台上,就有莲花如意云、双狮绣球等图案,雕工纯熟细腻,为雄浑的北方边塞融入了几分江南风韵。

如今,“义乌兵”的后裔们依然在秦皇岛境内的长城沿线聚居。几百年间,他们以坚韧的毅力与意志世世代代守护着长城,直到今天。

image.png

活化·新生丨风雨沧桑 生机再现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秦皇岛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长城焕发出新的活力,任重而道远。

在保护基础上积极推进长城的合理利用,秦皇岛市建成了老龙头、天下第一关、角山、冰塘峪、董家口等一系列景区景点,成为一张张靓丽的长城旅游名片。

2017年,第二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秦皇岛召开,秦皇岛长城再度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穿行于山野之间的环长城旅游公路,串联起沿线壮美的长城风光;由海入山的“秦旅山海”号旅游列车,将长城文化与铁路文化、港口文化交织在一起;板厂峪长城脚下的闆城小镇,则通过独特的“长城民宿”和“长城生活”让人流连忘返……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把秦皇岛的长城之魅带入更多人的视野。

而在眼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有望为秦皇岛长城带来更加旺盛的生机。

在国家长城文化公园规划方案中,秦皇岛市提出将223.1公里的明长城主体及两侧150米范围内规划为管控保护区,同时依托山海关关城、山海关孟姜女庙、板厂峪长城、董家口长城、界岭口长城、桃林口长城等长城精品点段打造主题展示区,并结合特色长城资源建设多个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长城保护带”向“长城保护展示带”转型,活化长城文化遗产。

长城,不仅见证了秦皇岛的历史,也连接着这座城市的未来。如今,在秦皇岛的山海之间,一场以长城为名的文旅盛宴已经拉开大幕,令人无比期待。


来源:
责任编辑:赵璇
下一篇: 离城不远的乡愁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