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冀中南 平原风物 演绎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2020-04-26 16:01:20 来源: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冀中南平原的美食,被视为河北美食的主体和源头,它起步于春秋战国时期,涵盖保定、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等地的地方佳肴。这些美味不尚奢华,讲求实惠,所选原料多为华北平原、太行山脉物产,以及河、湖、淀的淡水生物。制作上繁简并举、博采众长,口感上质朴厚重、家常味浓。代表美食包括金毛狮子鱼、八大碗、金凤扒鸡、二毛烧鸡、新宗熏肉、中和轩蒸饺、藁城宫面等。

/金毛狮子鱼/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河北十大经典名菜”之一

红星饭庄  坐标:石家庄市长安区谈固南大街9号

金毛狮子鱼是河北的传统名菜、冀菜精华代表。这道菜,形如一只须发尽张的大雄狮,初见惊艳,入口香酥酸甜,回味无穷。好看,好吃,更有故事——来到石家庄旅游,一定要尝一尝这道大名鼎鼎的金毛狮子鱼。

见过金毛狮子鱼的成品,没有人不惊艳于它的外观:鱼的全身“金毛”炸起,颜色金黄透亮,活像一头威风凛凛的雄狮。色泽油亮的“金毛”之上,挂一层橘红色的番茄酱汁儿,更显得喜庆热烈。

金毛狮子鱼的烹制,有着严格的选材和技艺要求:以一条3到3.5斤的新鲜鲤鱼为原料,将鱼身剪成200多根蓬松交错、粗细均整、不断不粘的细丝,再经过挂糊、炸制、浇汁等多道工序制成,入口质地酥软、鲜嫩香醇、酸甜可口,堪称形味兼备。

金毛狮子鱼的创制者是河北餐饮界的泰斗级人物、保定清苑人袁清芳。他于1950年定居石家庄,在著名的中华饭庄掌勺。次年,他以保定名菜“抓炒鱼”为基础,研制出这道经典的金毛狮子鱼。

上世纪50年代,在河北八大城市烹调技术表演赛中,由袁清芳烹制的金毛狮子鱼受到高度评价,获誉“河北第一菜”。1982年,金毛狮子鱼被列入国宴菜谱,自此名扬天下,被河北餐饮界奉为冀菜中的代表之作,也成为游客来到石家庄的必尝名菜。

image.png

/藁城宫面/

“藁城宫面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宫面第一村”  坐标:石家庄市藁城区耿家庄村

藁城宫面是河北的地方传统名产,最初只供给宫廷食用,又称“贡面”“御面”。其制作工艺源于隋唐,盛于明清,历时一千余年。

这种面还有个有趣的别称——藕面,因为这种挂面虽然很细,却是空心的,像莲藕一样。元代,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载,意大利空心粉就是按照空心的藁城宫面模仿、演变而来。

清代,地方官吏以藕面常年进贡宫廷。进贡时,用黄纸包封,黄绳捆绑,装入黄箱,由县衙验质后派人送进皇宫,因此得名“宫面”。李鸿章、荣禄在任直隶总督时,都曾以此面进贡。李鸿章还向慈禧解释:“藁邑之挂面,系乡人所艺,味极适口,相传数百载,乃名产也。”民国初期,藁城事业局将挂面送往南京、上海等地,曾荣获孙中山总统府“国光”银牌嘉奖及铜质奖章、奖册和奖状。

藁城宫面以当地优质小麦精粉、精油、精盐、鸡蛋为主要原料,经和面、擀面、开条、盘条、上杆、入洞饧面、分面、上架拉丝、晒面、切面、封面等一系列工序方能制成,以“面细能穿针,空心有韧性”的独特工艺名扬四方。入锅,汤清面秀,回锅不烂;入口,细腻如玉,嚼劲十足。

如今,藁城宫面在保持传统技艺基础上,还搭配不同营养元素,研制出适合不同人群食用的系列宫面,让传统美食更具营养价值。

/冀南豆沫/

河北特色旅游名吃/河北金牌旅游小吃/河北省首届“不得不品的河北十大特色美食”之一/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之一

冀南宾馆   坐标:邯郸市丛台区展览路2号

对于很多邯郸人而言,新的一天总是从一碗豆沫开始。细滑的豆沫,配上焦脆的油条,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带来一天的活力。

豆沫,发源于邯郸的磁县、临漳一带,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被誉为“小吃中的活化石”。它的原料并非豆面,而是小米面。邯郸武安的磁山,是距今10000年的磁山文化发祥地。小米,正是起源于这一时期。

相传,豆沫的起源与著名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有关。伯夷与叔齐饿死首阳山后,殷都人感其气节,纷纷祭奠。他们把小米放入石臼中舂成粉齑,做成羹,放入青菜和捣碎的黄豆沫儿,呼之为“豆沫”。

后来,豆沫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街头巷尾的常见美食,但其做法却极为讲究,仅原材料就有小米、黄豆、花生米、海带,豆腐、菠菜、芝麻,粉条(或粉皮)、精盐、花椒、八角、芝麻等。

在数不清的豆沫做法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冀南豆沫”。这种豆沫因生产于冀南宾馆而得名,其外观呈半透明的乳黄色,佐以红绿色,精致养眼;醇厚的小米香,伴着豆香、芝麻香、花生香,又与蔬菜的清香合为一体,浓郁得扑鼻;糊浓稠细腻,配菜香脆嫩滑,回味绵长。喝上一口,仿佛饮一壶美酒,满嘴留香。

如今,这种美食更是成为邯郸人心中一份美好的家乡记忆。

image.png

/中和轩蒸饺/

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中华名小吃”/石家庄夜经济“十大名吃”之一

中和轩饭庄   坐标:石家庄市长安区中山东路300号

“吃了中和轩,一辈子都不冤”——这句老石家庄人常挂在嘴上的话,说的是扎根河北省会百年的老字号饭店中和轩。

1920年,满氏兄弟满玉清和其堂兄满兰天从保定来到石家庄,创立了中和轩饭庄。店名“中和”,语出《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指中正、仁和。

起先,中和轩经营清真炒饼和炒菜,后来增添了小笼蒸饺,卖出了名声,人称“满记蒸饺”——这就是后来盛名远扬的中和轩蒸饺的前身。

这种蒸饺的选料十分考究:只用肥嫩适宜的新鲜牛羊肉做馅,加拌老油坊的小磨香油;以精粉和面,烫面制皮;按季节更替菜料,赶在别家前头购进时令菜,名曰:“抢鲜”。

制作上,中和轩蒸饺则讲究“外边是‘相公帽’,里面是‘铃铛馅儿’”。“相公帽”,是说饺子边要又窄又平,不能有褶;“铃铛馅儿”,是指饺子蒸好后,馅料要包裹在汤汁里,轻摇即晃,像铃铛一样。

蒸制完成的饺子皮软而透油,如朵朵白莲,第一眼看到就让人垂涎。一口咬开,浓郁的汁水流溢出,一嘬一吸,清香不腻,回味醇厚。从当年的满记蒸饺起步,中和轩蒸饺至今已发展出牛肉、羊肉、海鲜和素馅的四大蒸饺系列20余个品种,成为几代石家庄人心中的味蕾记忆。

更多美食

/金凤扒鸡/

始创于1908年,是石家庄商业饮食文化发展的代表之一,2006年被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它继承了我国扒鸡和卤煮鸡传统工艺,以现代工艺与百年秘制配方结合,成品色泽金黄透红,肉质松软香嫩,味道纯正,香气扑鼻。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认定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定八大碗/

“八大碗”是一种具有浓郁北方特色的菜,在唐代时定型并广泛流行,正定八大碗就是其中一大代表:八个碗分为四荤、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分别精选前膀肉、中肋肉、后臀肉、肘子肉,名字分别为扣肘、酥肉、扣肉、方肉;四素则一般以萝卜、海带、粉条、豆腐为主。

/平山水渣沟腌肉/

藏在石家庄平山太行山中的地方美食,肉材选用山区农户散养猪,经老汤煮制、油炸、裹盐、密封、腌制等多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成品腌肉黄里透明,风味独特,香嫩可口,油而不腻,是当地人家逢年过节招待亲朋好友的一道地方特色佳肴。

/二毛烧鸡/

创始于1809年,是邯郸大名的特色美食,口味较重,具有典型的北方风味。原料为精选嫩鲜活鸡,采取祖传工艺,用多种名贵药材及百年老汤制作,用火“文武”兼备。成品香嫩鲜亮,透熟离骨、肉嫩且烂、咸香清纯、回味鲜美。

/一篓油水饺/

邯郸著名风味小吃,创制于1944年。此水饺选料精细,制作工艺严格。精选上好的鲜猪肉,配以时令鲜菜,再配以小磨香油和酱油等作辅料,用炖肉老汤打馅,精粉作皮,精心制做而成,具有皮薄肉嫩、馅抱成丸、油水充盈等特点。

/定州新宗熏肉/

定州名吃,据说源于苏轼在定州任职时留下的熏肉秘法,在明末清初时名声大起,并传承至今。新宗熏肉集渍、炖、煮、熏等制作工艺为一体,外表呈鲜亮的金黄色,脆软香酥,肥而不腻,起香怡人,余香悠长,具有浓郁的传统风味。


探店:“玩味”土门关太行脚下 品觅乡情乡味








来源:
责任编辑:赵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