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评选>>2019年河北十大新闻人物>>

孙德民:为人民抒写的剧作家

2020-01-03 17:39:2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人物名片】

孙德民,著名剧作家,自1962年开始从事戏剧创作,57年创作生涯中,先后创作了50余部戏剧和10多部影视作品。其中,10部作品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7部作品获“文华奖”,3部作品获“曹禺戏剧文学奖”。2部作品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1部作品获“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2部电视剧获“飞天奖”,并有多部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个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

为创作河北梆子《李保国》,孙德民(前)带队深入李保国教授生前工作过的乡村实地采访。(资料片) 相春霞供图

《塞罕长歌》《李保国》《百合岭》《雾蒙山》……这些年,著名剧作家孙德民创作出一台又一台叫响全国的精品话剧,用手中的笔复活了一个又一个时代人物,张春山、李保国、佟保中等,深深地影响了广大观众。

孙德民,生于1941年,1960年入党,迄今已经59年了,从1962年开始从事戏剧创作。党员这个身份,要求他自觉坚持主旋律创作。

不忘初心,甘于清贫,甘于寂寞,是孙德民始终坚守的信条。搞了一辈子戏剧,孙德民靠的不是天赋,更多的是勤能补拙。他几乎从没休过节假日,没陪老伴儿和孩子逛过街,大部分作品都是节假日完成的。今年4月,老伴儿病了,他正好修改《李保国》剧本到了紧要关头,4月7日下午3时,他还在专心修改剧本时,老伴离他而去。

编剧孙德民在《李保国》专家座谈会上发言。

他曾在剧本中写过一句话:“当我们背起责任的行囊,即使里面装的不是财富,而是沉甸甸的石头,只要值得,就该勇敢地将它放在肩上。”一个对党、对人民有责任心的剧作家,一个立志“培根铸魂”的剧作家,不管艺术之路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勇敢前行。这就是社会担当。

为了写话剧《塞罕长歌》,孙德民深入塞罕坝林场10次,差不多走遍所有分场、望火楼,和四五十位务林人吃住在一起。他认为,一个剧作家,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营养,也才能为人民抒写。剧作家必须像农民种地一样,向生活深深地弯下腰去,才能深刻认知生活,找到戏剧“种子”,创作出那个“唯一”的剧本。

一个剧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反映着他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舍。从小喜欢戏剧的孙德民,把舞台上的悲欢离合和朴素价值观,装进心中。选择戏剧创作这条路之后,他本能地用戏剧去弘扬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精神等。

“精神的守望者”是剧作家的“天性”,戏剧生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与人民呼吸与共。这些年来,不管戏剧理念如何变化,有些“规则”孙德民一直恪守着,无论何时文艺创作都要把根留住,这个根就是为人民抒写。《百合岭》倡导生态环保理念,《雾蒙山》反映农村改革历程,《李保国》歌颂扎根太行山的时代楷模,《塞罕长歌》展现塞罕坝生态建设故事……每一部作品,都在讴歌着时代和生活,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作为剧作家,社会百态都应该去写,但孙德民总愿意从一个阳光的视野去给予引导。他有时候愿意停一停,向来路回望审视,对一些老题材进行新的发掘,展示其新的时代精神,真正传达出时代脉动、社会需求和人民心声,凝聚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这就是一个剧作家的赤子之心和艺术情怀。

(文/记者 肖煜)

【读者网友评价】

如果用“现实的记录者”和“精神的守望者”来形容孙德民,再合适不过了。在他57年的创作生涯中,获奖无数。他的作品深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人民共呼吸。只有在现实生活这片土壤上扎根才能让艺术之树常青,才能获得观众的共鸣和喜爱。——读者 田园

为了创作好一部部优秀的剧作,孙德民多次去实地学习考察、真切地去感受生活,体现了一名剧作家的社会担当意识。同时从他几十年笔耕不辍的坚持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党员剧作家甘于清贫、坚持创作的决心以及对国家和人民赤诚的爱。——读者 红霞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史艳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