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

2019-12-20 17:12:5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2018年11月12日,农历十月初五,母亲因胆管疾病与世长辞,享年79岁。母亲的突然去世,对于我们这个祖孙四代有着十一口人的大家庭而言,无疑是个沉重的精神打击,悲伤和怀念交织在一起,时至今日,心情仍难以平静!

母亲出生于1940年农历八月十六,1962年蓟县高中毕业,是村里那几年仅有的3名高中毕业生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毕业的当年年底,母亲就到了村里的耕读学校任老师,并参加宣传队等工作。1965年,在蓟县一中副校长引荐下,到黄土庄公社担任顶编代课教师。据说,全三河县当时的顶编代课教师仅有3名,母亲是其中之一。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母亲于1968年被迫返村务农,曾担任村生产队会计、农村工作组成员等职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八十年代初,母亲重返学校,直到退休。

母亲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从我记事儿到参加工作的这段时间,是母亲在家务农的日子。那个时候的农村生活十分艰苦,农民每天要到生产队参加劳动,靠挣工分等待年终分红,作为来年的家庭生活费用。当时家里有爷爷奶奶、父母、我和弟弟。大姑、二姑均已出嫁,老姑最小,高中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了,很少在家。奶奶年迈,双目失明,父亲在外地任老师。按说,有父亲挣工资,这样的家庭在当时的农村应该还算说得过去的,但争气要强的母亲不甘现状,也和村里其他农民一样,养猪、养鸡赚钱贴补家用。作为家里的长子,看到每天劳碌的母亲没时间做饭,我就主动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煮粥、贴玉米饼子、熬猪食喂猪等等。那时候的我也就七八岁,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惦记家里。高中毕业参加工作后,每月十几元乃至几十元的所谓“工资”都如数交给母亲,这样的习惯即使在结婚后也没有改变,直到我在县城租房安家后才结束。

麦收和秋收是农村最繁忙的时节。那个时候几乎没有机械收割耕种,只能靠人工劳动完成。为了便于夏种,最早的麦收是需要连根拔起的,后来改为割麦。秋收时的玉米秧也是如此,可想而知当时的劳动强度!在生产队的时候,麦收是按“畦”计算工分的,为了多挣工分,母亲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要下地割麦,遇到麦畦长的时候,割完麦子要到下午一两点钟,活不干完,母亲是绝不回家吃午饭的。母亲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直影响我到现在,使我干什么事情都能脚踏实地,并且从没有想过走捷径或投机取巧。

母亲工作严谨、敬业奉献。不管是担任耕读学校教师,还是顶编代课任教,以及后来任民办教师再到转正,母亲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一直兢兢业业、严谨认真、敬业奉献。母亲不但认真准备教案、按时备课,对学生的家访也是经常进行。特别是在石官营小学担任一二年级班主任的那几年,每年的期末考试成绩均排在全镇前三名,这与母亲平时的努力付出是分不开的。母亲去世前的那几天,她在石官营小学曾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梅老师一直陪伴在她身边。梅老师的父亲曾说:“崔老师责任心强、人品好、关心人,不管今后在不在咱们村工作,你都要和她交往下去!”

母亲的晚年是幸福的。她享受到了党的好政策;有着四世同堂的欢乐;两个儿媳非常孝顺,让她常和人炫耀;长孙的事业小有所成,也是她津津乐道的话题。

母亲从患病确诊到离开我们,只有短短的两个月零六天的时间。在这期间,儿孙及媳妇们都尽了自己的努力和孝道,母亲夜间突然离世,大儿媳更是独自一人给母亲的遗体进行了擦洗。弥留之际,母亲的亲友和平生来往的同学都一一相见,母亲是在安详中离开我们的,她没有留下遗憾。母亲走了,我们这个十一口人的大家庭失去了当家人!但母亲一定希望这个家庭的每名成员都能和她在世时一样,知恩感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与人为善,惟愿我们共同传承、共同努力吧!

母亲走了,愿后人们把她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愿母亲安息,更愿母亲天堂快乐,并保佑家人健康平安!(王凯平)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东
下一篇: 家里的老房子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