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12月24日,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在北京联合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19年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范振喜榜上有名。
1980年入伍,1985年退伍回乡。面对周台子村“一穷二乱人心散”的状况,范振喜毅然挑起村党支部书记重担,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带领全村从穷乱交困后进村,发展成产业多元化、住宅楼房化、环境公园化、福利制度一体化、农民教育常态化的美丽幸福新农村。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称号。
范振喜(左)看望老人。记者 陈宝云摄
“我的命是村里的老百姓给的,必须要为大家拼回去。”今年57岁的范振喜常年身体不好,每天要吃16种药,但说起周台子村和乡亲,退伍军人那股子拼劲又上来了。
12月24日,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在北京联合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19年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范振喜榜上有名。
1980年,19岁的范振喜走出大山,参军入伍。军旅生涯培养了他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甘愿奉献的顽强作风。
在部队,范振喜曾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全班战士冲进已经燃着大火、随时有可能爆炸的军械库,抢运出枪支弹药;作为师级优秀作业手,他曾在国防工程施工中抡锤打眼,为全团官兵做示范;他还曾奋不顾身掩护战友成功躲避飞奔而下的山石,赢得全连官兵的钦佩。由于表现优异,入伍不到一年,他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底,范振喜戴着鲜艳的“光荣花”退伍回乡。
然而,当时的周台子村“一穷二乱人心散”,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一张瘸腿桌子、一部摇把电话和一张破土炕就是村委会的固定资产,村干部根本没人愿意干。
范振喜站了出来。1987年,范振喜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从上任那一刻起,我就认定了一个理,把脚踏实踩在这片土地上,把心交给父老乡亲,让周台子彻底变个样!”
整修农田、栽种果树、垒砌堤坝、收回矿企、建浴盆厂、翻盖学校……在范振喜带领下,周台子村面貌在一天天发生变化。他用行动赢得了村民理解、认可和信任,不到三年时间,周台子村在全县率先脱贫。
1992年春天,30岁的范振喜被检查出患有血癌,治疗的办法是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如果做骨髓移植手术,光押金就要10万元,那时候万元户都少,更别说是10万元钱。”当时范振喜对妻子说,这病不治了。
范振喜想不到的是,几天的时间里,党组织、乡亲们凑齐了10万元,多年与范振喜不来往的二哥为他捐献了骨髓。4个多月后,范振喜闯过了最危险的排异期。出院时,医生再三嘱咐他静养两年,但他一回村,就回到了工作岗位。“我这条命是大家给的,我得拼尽全力报答乡亲们!”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周台子实现了公共服务设施、住房新居、福利待遇、集体企业股权四方面的共享平等。目前,村固定资产达10亿多元,实现产值年均4亿多元,年集体收入3000多万元,年人均收入18000元。
这些年,范振喜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基层干部”等荣誉称号,当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我深知,没有任何荣誉,比让人民满意更珍贵!没有任何力量,比与人民群众同心合力更强大!没有任何根基,比扎根于百姓更坚实!”范振喜说。
(文/记者 陈宝云)
【网友或读者评价】
我认为他最感动我们的话,还是那句:“支撑我活下来、干下去的,是乡亲们不离不弃的真心与牵挂,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与大爱。”这是一名军人永远不变的情怀。——读者何思齐
范振喜把军人作风发挥到了极致,敢拼、敢闯、敢改革。他带领乡亲们不懈奋斗,书写了一名退伍军人的人生答卷。——网友“纳兰容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