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从山海关到大境门

2019-12-03 16:17:08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文/魏如翔   摄影/揣连海、张芮玮、郭中兴、王宏旻、邢广利等

01 山海关   在“天下第一关”观山望海逛古城

山海关,因为北倚燕山、南连渤海而得名,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美誉。如果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巨龙,山海关就是其龙首所在。

image.png

我国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有言:“山海关长城是万里长城最精粹的地段。”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这里独特的奇观——从燕山蜿蜒而下的长城如游龙般探入渤海之中,大海、雄关、山峦连成一线,在绵延万里的长城之中,仅此一处。

推荐人/揣连海   秦皇岛人,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知名长城摄影师

除了碧海沙滩的海滨风光,秦皇岛还有一种与山川大海融为一体的雄伟景观——长城。

秦皇岛境内的明长城,绝对是万里长城中的精华地段。近四百公里的长城中,分布着山海关、角山、三道关、董家口、板厂峪等著名关隘。

其中名气最大的无疑是山海关。在“天下第一关”城楼和老龙头观山望海的体验不必多说,关城里的景象则更具生活色彩:这里突破了人们对传统军事要塞的想象,历史、建筑、美食组合出的街头场景,仿佛是一座穿越时光的舞台。每年春节举办的山海关庙会,更是古城里值得一游的文化盛事。在我看来,山海关只是秦皇岛长城风景的一道精彩序幕。从这里出发,一路向北、向西沿长城行走,还会发现许多隐匿在山水之间、少有人知的奇特景观。

登上第一关,感受气吞山河

山海关,位于秦皇岛市东北15 公里。说起这座雄关的印象,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天下第一关”。

明朝初年,大将徐达奉朱元璋之命修筑长城,见这一带“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便在此筑起一座与长城相连的山海卫城,成为明长城东端的第一座关隘,扼守着东北与华北的交通咽喉。这便是山海关的由来。

数百年的历史之中,这里见证了无数征战杀伐乃至政权更易,承载着太多象征意义。站在城前,感慨沧桑巨变,恍如隔世。

山海关以城为关,周长4 公里,城墙高达14 米。关城共有四座城门:镇东门,面向关外;迎恩门,西眺关内;望洋门,南望渤海;威远门,临靠北疆。而其中最具辨识度的,无疑是悬挂着“天下第一关”巨匾的镇东门。

这座城门分上下两层。下部的长方形城台敦实厚重,中间的门洞,便是关内和关外的分界线。想当年,吴三桂在这里打开城门,引清兵入关,成就了满人入主中原的梦想。昔日的军事命脉,如今门户大开,沧桑的石券门内,只有抚今追昔的游人,却再无刀光剑影。

而山海关的地位之高,则更可以从上层的城楼中窥见一斑。其屋顶为“九脊歇山重檐顶”,在规格上仅次于皇家建筑或大型庙宇使用的“庑殿顶”。楼檐上装饰的鲜艳彩绘,学名“墨线大点金”,等级也仅亚于皇家的“和玺彩画”。

城楼檐下,便是“天下第一关”巨匾。这幅没有署名的书法作品,成就了山海关的天下闻名,其作者却始终成谜。有人说是明代奸相严嵩,更多人认为是明代进士萧显,但始终没有定论。

走上城台,登临城楼,视野广阔至极,关城全景尽入眼底。北望,长城沿山脊蜿蜒起舞,如巨龙蜿蜒;南望,长城的延伸部分直入渤海,似长龙饮水——这时,才会真正感受到“天下第一关”的气吞山河。

漫步关城,享一段宁静时光

山海关的一个特别之处,就在于“关城合一”——既是军事要塞,也是生活之所。城外,雄伟的万里长城穿过山和大海,豪情万丈。城内,古朴幽静的老街老院印刻着数百年的生活痕迹,展示着山海关的宁静一面。

关城之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呈“十”字形相交,分别与四座城门连通。网格状的小街小巷交错其中,黑瓦红墙的民居沿街道排列开来,保留着浓郁的明清风韵。漫步其中,如同走进历史隧道。

到了秋冬换季时节,古城的色彩更加缤纷起来。城里的东大街珍藏着山海关的绝美秋景——成排的银杏树如同“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列阵兵士,英姿飒爽。飘洒下的树叶贴着地面卷动,铺成一地锦绣。

不远处的东三条里,一座青砖黛瓦的四合院式建筑群沐浴在清风之中,静谧而安详。“王家大院”,四个描金大字透露着主人身份——王家是清末的富商巨贾,一度占据山海关城内的半壁江山。

王家大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相传,当年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曾与爱妾陈圆圆在这里小住。1644年,明末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破京城,将陈圆圆掳走,吴三桂一怒之下举兵救妾,留下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

“青砖铺地叠瓦房,花格窗户映回廊,翠竹摇曳青草绿,燕语蝶舞花凝香。”佳人花容难再见,古老的院落却仍默默诉说着遥远的故事。

到老龙头去看海

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关城以南五公里处,是明长城中唯一一段“海中长城”,由澄海楼、靖卤台、王受台、入海石城、南海口关等建筑组成。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当属老龙头的制高点——澄海楼。这座楼有“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之称,也是登高看海的最佳地点。

清朝统一全国后,原本用来防御关外的老龙头失去了军事作用,成为备受推崇的观海之地,龙为尊的皇帝们更是对这处“龙头”之地格外青睐。登上澄海楼,要经过一条宽阔的坡道,清代曾有五位皇帝从这里登楼,因此又被称为“御道”。楼阁正中悬挂的“澄海楼”牌匾就是乾隆帝御笔所提。

循“御道”登上城楼,俯身眺望,奔涌的波涛与入海石城相激,排浪卷雪,星星点点的海鸥在海边自由回旋。远处的大海,被阳光照成了五光十色——蔚蓝的主色调外,还有纯白、金黄、淡青、暗灰,变幻交融,神妙莫测。海阔天空,让人心胸大开。

闻名古今的“海亭风静”胜景,便在这不知不觉间得以体验——不论远处是惊涛拍案、海风狂卷,站在澄海楼内的人却静寂不觉,眼前的海景如同一部静美的默片,无风无响,只有唯美的画面。据说,康熙、乾隆在楼内挥毫泼墨时,楼外狂风大作,楼内却连镇纸都不用,传为奇谈。

走下澄海楼,伴着迎面的海风,朝伸入海中的入海石城走去,则是另外一番观感——半岛状的城墙沿海岸线自然弯曲,好似一枚龙首探入大海。看到写着“老龙头”三个大字的石碑,便已置身龙头入海之处。澎湃的海浪声环绕耳畔,再回望蜿蜒远去的古长城,一动一静之间,达成了一种至美的和谐。

沧桑的古迹不免让人心生凝重,而当真正身处在无垠的大海中,却能收获难得的自由与无束,这或许就是老龙头最奇妙的体验。

02 角山  险绝秀美的长城“龙角”

角山,是山海关北侧山峦的最高峰,海拔519 米。山顶上有巨石嵯峨,形似“龙首戴角”,因此得名。它是长城自渤海之滨起,向北跨过的第一座山,又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山”。

山势巍峨的角山以风景秀美著称,但若没有那道蜿蜒起伏的长城,便总感觉缺了几分精气神。

险绝:高墙陡壁 易守难攻

角山长城始建于明初,全长近两公里的城墙随山势起伏盘旋,或低缓蜿蜒,或直入云天,与山峦浑然一体,五座敌台和一座关隘串联其中。有诗云:“自古尽道关城险,天险要隘在角山,长城倒挂高峰上,俯瞰关城在眼前。”

也许是因为地形过于险峻,角山长城在建造时便就地取材,主要以山上的毛石砌成。这种因陋就简的做法,反而意外地塑造出另一种美感——更加自然、粗犷的雄浑之美。

这段长城的修筑,也有明显的随山就势特点。在山的陡峭之处,直接利用山崖砌筑城墙,形成了天然的“深沟高垒”:外墙高大险峻,难以攀越、进攻;内墙则较为低矮,便于守卫部队在短时间内到达作战位置,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真实写照。1644年的石河大战中,吴三桂和清兵正是利用角山长城的险绝特点击溃了李自成的大顺军,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沿长城向上攀登,厚重的石砌台阶已被时光打磨得粗糙不平,长长的坡道却依然透露着威严与深沉。越接近顶峰,台阶的坡度变得愈加陡峭,有些墙顶面的坡度达到45°以上。沿路攀爬,“后人见前人履,前人见后人顶”。有的敌楼甚至只能依靠垂直的铁梯才能登上,惊险不已。最陡处的梯道,每步台阶可达半米以上,一般人很难一步迈上去,不由此激起奋起向前、攀登顶峰的精神——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爬长城”。

秀美:幽境奇景 一路惊喜

角山不仅是军事要塞,还是清幽秀美的名胜之地。从山间到山顶,一路都充满惊喜。

位于山腰处的栖贤寺,始建于明代初年,相传为“天下第一关”牌匾作者的明代进士萧显、名臣詹荣等都曾在寺中寄居,被誉为山海关的“文化摇篮”。如今,这里香雾袅袅,钟声幽鸣,如同世外净土,隐逸在古老的角山长城内侧。

“角山四奇”之一的“山寺雨晴”,便是栖贤寺的胜景。雨季之时,不远处的山下细雨霏霏,寺中却是晴空朗日,堪称一大奇观。

沿长城向上攀登,来到角山的主峰——大平顶。与之前陡崖不同,这是一片地势平坦的开阔地,一座甘露亭是山巅的标志。站在这里,远山近海尽收眼底,长城内外一览无遗:向南,便能俯视整座山海关关城,蔚蓝的渤海近在眼前。向北,群峰起伏,层峦叠嶂,一片碧玉般的燕塞湖镶嵌其中,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角山还是有名的观看日出之地。“角山四奇”中的另一奇——“瑞莲捧日”,便是指在角山山顶俯视东方日出。清晨时分,从山顶向南远望,可见娇艳的旭日从海天之际喷薄而出,四周金色彩霞相拥,壮观不已。史志记载,“角山顶将晓,俯见海中日出,红云四拥,恍如莲座,日升则座沉关”,便是对“瑞莲捧日”景象的描述。

03 三道关   长城在这里“倒挂”

image.png

位于山海关东北8 公里处的三道关,与角山长城邻近,这里的“倒挂长城”景观堪称万里长城中的一绝。

三道关是山海关十大关隘中的一座,修建于1381年。三道关这个名字,说的是在相对的峡谷之间设立的三道关隘——第一道关位于涧口,依山傍崖而筑,如同锁住瓶口;第二道关是“正关”,在半山的绝壁之间悬砌,极为险峻,如同倒挂在山峰之上;第三道关是一道用巨石筑成的障墙,横亘谷中,以作拦截之用。

之所以要在这里特别修建三道关口,是因为从这处山谷可以轻易绕行到山海关的后部。明朝在这里专门设置有“三道关堡”,常驻的军事长官为副总兵,足见此地的重要性。

今天的三道关早已失去军事意义,成为一道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关墙砌立在陡峭的崖壁上,整体呈“V”字形排布,如同游龙巨蟒从峰顶逶迤而下,直入山谷底部,又沿另一侧山背奔腾而上,跨度达68 米,被称为“巨龙合口锁谷底”。

山下的涧口是观赏“倒挂长城”的最佳地点,向上仰视,三关由低而高,层层向上,高耸入云。又犹如倒悬的银河直泻而下,极具视觉冲击力,堪称长城中的“险中之险”。

04 董家口   装饰华美的“南味儿”长城

董家口长城绵亘于秦皇岛市海港区东北部的崇山之上,全长8.9 公里,共有31 座敌楼、14 座烽火台、3 座关堡,是山海关的北翼要塞。

这里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长城条段之一,巧夺天工的空心敌台、小型箭楼,以及大段的边墙、障墙、单边墙耸立山巅。其中,孙家楼、陈家楼、耿家楼等敌台券门上的精美浮雕尤为值得一看。这些纹饰以莲花如意云、双狮绣球、攀枝莲、铁花等为主题,雕工精湛,带有典型的南方特征。

原来,当时修筑董家口长城的主力,是戚继光从南方带来的“义乌兵”。他们以细腻的雕工传达对故土的思念,也便造就了这段装饰华美的长城。可以说,董家口长城不仅是独特的长城景观,还是南北方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

后来,戚继光又从浙江调来3000 名“火枪手”。为稳定军心,这些军士们的家眷也一起迁来,从此在长城脚下安家。长城脚下的董家口村,便是一个由明军后裔组成的“长城村”。村民们把祖先修筑的长城当成“传家宝”,这也是董家口长城得以完好保存的一大因素。

05 板厂峪  当长城与火山“合体”

image.png

板厂峪长城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这一带是典型的火山地貌。远古时期,火山喷发形成犬牙交错般林立的巨石,如同片片石简天书直插云端,形成一片独特的“石简峡”。

这里的长城便如同在“石简”生长一般,边墙外侧紧临万丈悬崖,不留任何空间,与一簇簇耸立的石柱叠加在一起,形成更加惊险的视觉效果。

多数敌楼则建在火山锥或火山口顶端,与奇特的石峰“合体”。其中,最有名的“石林楼”是板厂峪的一大名片,长城的古朴、石柱的挺拔在这里完美融合,深受摄影爱好者喜爱。

除了与特殊地貌组成的长城奇观,板厂峪还保留着数以百计的长城砖窑。这些砖窑始建于明朝隆庆四年,主要烧制长型墙砖、地面方砖、多边形押墙砖、雕花砖、异型砖等。在两座已经发掘的窑址里,可以深度了解“长城是如何筑成”的。

06 青山关  长城古堡里触摸旧时光   ■文/张芮玮

image.png

青山关,位于唐山市迁西县东北。这座长城关口因两侧的大青山而得名,其扼守之处颇为重要——向北直通塞北草原,向南连接着蓟州镇府驻地的三屯营。关城两侧高山连绵,长城就在山脊上绵亘起伏,一路西去。

推荐人/张芮玮   网名“驴来驴去”,知名网络自媒体人、旅游达人、文旅策划师,多家旅游平台专栏作者

直到遇见青山关,我才了解长城不只是一道线性防御的墙。长城脚下的古堡作为其纵深防御体系是长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长城的“铜墙铁壁”在你眼中是铁骨铮铮的汉子,长城脚下的古堡于我而言犹如性格温婉的姑娘。长城不仅有极具雄浑坚毅的脊梁,更有富于生活气息的容颜。只想在行路与读书之中,还原历史中真实的长城,尽力诠释那长城脚下过往的边塞生活。要知道,长城的模样,远比你我想象的要丰满得多!

长城古堡里的旧时光

青山关的特别之处,在于这里保存着一座完整的明代长城古堡。

明万历三年,泰宁朵颜部与土默特勾结,常扰蓟门。蓟镇总兵戚继光兵分喜峰口、董家口、青山口三路,亲率青山关将士背袭来犯之敌。朵颜部大败乞降,归附明廷后通贡如故。为守护来之不易的边关和平,戚继光便在青山关长城下修建了一座青山关古堡,并手书“青山关”三字刻于古堡南城门之上。

青山关古堡虽为军事堡垒,但建设布局上俨然是一座设施齐备的边关小城。这里是当年的蓟镇总兵府驻地,戚继光治下的部队便曾在这里驻守。随着军户迁入,世代繁衍,城堡逐渐变成了军民共同的生活场所。

历史在这座古堡中凝固,当我一步步走近它,仿佛听到了兵士的呐喊、刀剑的呛啷、古寺的钟鼓,也仿佛看到了往来于街巷之中的车水马龙。

走进城中,400 多年前的小城风采依旧,把人瞬间带回旧时光。一路行来,酒肆临街,货栈物丰,历经沧桑的古建筑保留至今,浓郁的戍边文化扑面而来,一切都可知可感,触手可及,诠释着“万里长城最精致的古堡”的美誉。

一道矮墙把掩藏在深山里的青山寺与古堡的其它区域分隔开来。一寺双奉,佛道兼容,供奉有道教的关圣帝君关羽与佛教的观音菩萨。似乎曾经古堡中的人们,即便处在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的包裹之下,却依旧需要佛道神仙的精神慰藉,在心灵的某个角落保有一丝宗教的救赎。

不远处的青山客栈之内,庭院屋舍,曲折小径,远去了烽火狼烟的边关古堡归于沉寂,其宁静兮无异于世外。最质朴的长城风情,就融入在这一屋一舍之中。

把总署是青山古堡的官衙所在,伴随着锁链撞击的叮咣声与木门开启的吱呀声,期许着眼前未见之景能带来恍若隔世之感。然而,影壁墙后竟是一处四合形制的院落,曾经的府衙早已化作了民居,现如今也已成为可供出租的私人度假居住空间。

我痴痴地站在磨盘前,看着小院石边的野草闲花在树荫的遮蔽下肆意生长。本想酷酷地纵身一跃,坐上低矮的墙头独自发呆,怎奈腿短只得笨拙地爬上去。还好有同行的爬山虎枝蔓与我一起,便也不孤单了。

看见长城的原生模样

沿着矮墙的延伸方向望去,一不小心窥见了长城的踪迹。穿过城堡的门洞便可登上长城,真可谓是战争与和平的分界线。前一秒还是屋舍人家,下一秒就切换成了金戈铁马。同是绿意盎然下的青灰色砖瓦,竟构筑出了两个世界。

陡峭的山脊上乱石堆积成的天然阶梯和仅能容一人通过的残余城基,道旁随处可见的建筑遗存,空留半壁残垣的露天风景,开了天窗的长城敌台也别有一番情趣。无论是战争的创伤还是岁月的侵袭,终是抵不过生命的力量。我想,这才是长城原生的样子。

穿过一个个敌台与烽火台,一边休整一边回望。青山之中、瓦砾之间屹立的神态身姿像极了小型的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它散发着文明的光芒,诠释着历史的模样。再远眺漫漫前路,还是因其艰险放弃了,毕竟攀登古长城只为挑战自己,而非无顾生命挑战极限。

长城脚下,还有一处颇为神奇的“扳倒井”。据说,这是戚继光当年修建的一口井壁倾斜的水井,井深一丈五尺,涝年不溢,旱年不涸。直至1943年日军占领青山关城,扳倒井突然干涸。日军遂命人将井壁拆掉,砌成直井。或许长城下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是有灵性的。见到那生长戍守在这里的人们哭了,井也就随着枯了!不留一滴水给侵略者!长城脚下的水井竟也生出了些英雄气概。

时间的车轮碾过岁月的伤,旧时的背影诉说着曾经的过往。身为历史的旁观者,即使身临其境,亦无法感同身受,空留一丝亘古不变的情怀。

07 白羊峪  探访最奢华的“大理石长城”

白羊峪长城位于唐山市迁安市境内,始建于北齐,明代经多次修缮加固。原来的关门跨在白羊河上,两端与长城相连,称为“白羊水关”。而在今天,这里最有名的看点无疑是那段罕见的“大理石长城”。

白羊峪一带盛产“鸡血红”“晚霞”“虎皮班”等品种的大理石。在全长7000 多米的白羊峪长城中,东部2000 多米的城墙和敌楼基座便是以这些紫红色的大理石砌成,每块石料重达千斤。华美的石材组成雄浑的铁血长龙,在险峰之巅熠熠生辉,堪称万里长城中的最“奢华”的风景之一。

整段白羊峪长城共有二十多座敌楼,大多保存完好。其中的“神威楼”尤为独特——这座敌楼并不像常见的那样“骑”在山脊上,而是“挂”在城墙外侧。整座楼除了门窗之外,不用一根木头,体现了建造者的智慧。

08 喜峰口  见证长城抗战的“水下长城”

喜峰口,位于唐山迁西、承德宽城的交界地带,两侧群峰矗立,自成天险,是旧时通往北疆、东北的咽喉要道。宋代这里称松亭关,明代改名喜峰口,是历代边防的重要关隘。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依然作为拱卫华北的重要屏障而载入史册。

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东北的日军举兵南下,进逼关内。危急之时,古老的长城成为一道天堑——驻守于此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组成“大刀队”,手刃数千日寇,书写下长城抗战的不朽篇章。作曲家麦新有感而发,创作出那首脍炙人口的《大刀进行曲》,成为激励中国军民奋起抗战的嘹亮号角。今天的喜峰口长城上,依然留有当年长城抗战的弹痕,诉说着当年的战场烽烟。

昔日的雄关要塞、戎马边关,今天早已变得波澜不惊。1975年,为缓解京津地区水资源、电力压力,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潘家口水库在这里修建,雄伟的古长城由此俯首入水。近年来,因为水库水位下降,这段隐没水下多年的长城重新浮出水面,形成了万里长城绝无仅有的“水下长城”奇观。

库区内碧波荡漾、波澜不惊,让长城多了一丝清秀妩媚。两岸峰峦叠嶂、怪石嶙峋,雄伟的古长城依山顺势,沿山脊蜿蜒盘旋,一头扎入湖中,又从对岸一跃而上,如一条苍龙奔腾过江——这便是“水下长城”壮阔景观。远有青山为屏,近有水光相映,一路敌楼相望、峰墩相连,锯齿状的边墙蜿蜒起伏,使这个和漓江风景相近的水库多了几分硬朗的雄姿。特别是在大雾里面,更能领略到旖旎风光。由蓝旗地溯流而上,是水库景区的精品,有蟠龙洞、小桂林等,风景极美。

09 金山岭  中国长城摄影棚   ■文/李许

image.png

一直希望找个地方,极目远眺,感受长城之长。金山岭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合适的地方。站在这里东望,只见长城向着燕山山脉的主峰雾灵山飞奔而去,浩瀚绵延,颇有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的气势。

曾在各种早期印刷品上看过长城图片,那些广为流传的长城图片大多是在金山岭拍摄的。好长时间我们都误以为是八达岭的。就连大家熟悉的《新闻联播》片头和“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广告语的背景长城,也都是在金山岭拍摄的。

今日的金山岭长城,更是以其雄奇壮美,被誉为拍摄中国长城的最佳“摄影棚”,成为中外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在灿烂的阳光下,在万里长城之巅,慢慢品味金山岭长城的雄浑古朴,感受它的幽静苍茫,一种雄古豪迈的激情自心底油然而生……

推荐人/李许  《在承德滦平遇见最美金山岭长城》一书文字作者

在长城上,我总有强烈的感慨——什么所谓的远方都可以不去,但必须要爬一次长城。因为这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气质的地方,也是最能代表我们胸怀天下、包容万象的精神表达。

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今天,更要有一种放眼世界、互相悦纳的襟怀与担当。长城聚合了中国文化里刚性精魂之所在,金山岭长城则兼具了长城本身的刚性和自己特有的柔美,成为中国长城“摄影棚”也是顺理成章的。

今天,中国的这种兼容大美,更应该让世界看到,因为这才是更真实的中国精神。

万里长城金山独秀

秦时明月汉时关。金山岭的独特,丝毫不亚于北京八达岭长城。金山岭长城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

当年,这一道明朝修建的长城,界分关内和关外,地理位置尤其重要,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边塞要地;今日,这里却是进入河北承德的南大门。

在金山岭,我屏蔽了内心挂怀的种种杂务,品味这里一砖一瓦的宁静幽美,一花一草的独自芬芳,一树一木的茁壮成林,一山一峰的雄奇秀美,开启一段刷新记忆的心灵之旅。

历年的保护与修缮,让金山岭长城成为保持历史原貌最好、自然环境最优的一段明长城。因此,它也吸引着众多国际友人前来游览。在这里,看到一群金发蓝睛的外国游客,慢悠悠地攀登长城,静静地坐在长城脚下的茶厅,饮茶、聊天,悠闲自得。通过生硬的英语加上手势与他们交流,我明白了这些来自美国的游客选择金山岭而不去八达岭长城的原因——他们说,反正都是长城,去人少的地方反而更惬意自在。通过查询网络和地图,最后选中游客相对较少的金山岭,况且,想拍摄的话,这里是最为合适的。

四季金山秀婉约

金山岭长城始建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200年后,明朝爱国将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时期(1567年—1582年)主持重新修筑。西起龙峪口,东止望京楼,全线长约10.5 公里,雄壮魂丽的姿容深藏于燕山之中。放眼望去,它在崇山峻岭中跌宕起伏,看不到头,望不断尾。

金山岭长城一季一景,每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美。

春天,杏花吐蕊,争奇斗艳,一抹粉黛飘香四野,给漫道雄关增添了无限柔情;入夏,葱郁的树木、潺潺的流水、雨后的彩虹把长城打扮得绚丽多姿;秋日的金山岭,则有着深邃悠远的魅力,登高远望,古朴的长城在满坡的红叶中飞舞,如梦似幻;到了冬天,“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簌簌而落,蜿蜒的银色巨龙与仪态万方的树挂交相辉映,展示了一幅壮丽的“长城晴雪”图。难怪这里被誉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金山岭以秀美著称,原因不只是来自于燕山山脉的地势,也不只是来自长城修建的风格独特,也不只是因为修建者戚继光的名扬海外,更多的则是因为长城脚下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代热爱这片土地的燕山子民。他们以自己朴实无华的赤诚与热爱,守护着这段西起龙岭口、东止望京楼,全长仅10.5 公里的长城,使其成为明长城最精华的部分。

敌楼障墙文字砖

金山岭可谓万里长城的建筑奇观。沿线设有建筑各异的敌楼67 座,烽火台2 座,大小关隘5 处。敌楼建筑形势因山而异,建造精工,有砖木结构的,也有砖石结构的;有单层,也有双层的;既有平顶,也有穹隆顶、船篷顶,以及四角和八角攒尖顶的,可谓一楼一式,各具特色。

在金山岭长城的一些敌楼附近的马道上,横着筑有一道道短墙,就叫障墙。障墙高2.5 米左右,长差不多是其宽度的三分之二。上面有望孔和射孔,万一敌人攻上长城,守城士兵可以据守障墙,进行抵抗和反击,防止敌人攻上长城。用这种障墙可以以城楼为据点,继续抗战,等待援军,有攻守兼备的作用。

在距离障墙约50 米的山坡上,又筑有一道“挡马墙”,阻挡敌人的骑兵接近。城墙上有数以万计的带文字的城砖,为筑城时用字模压坯后烧制而成。迄今所发现的文字砖共有16 种不同内容的文字,多数记载的是筑城年代和将士的情况。如有的刻有“万历六年墙子路造”“万历五年石地路造”“万历四年镇虏骑兵营造”“万历七年德州营造”“万历六年延绥营造”“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等字样。其中以隆庆二年至万历五年、万历大年的字样最多。据考证,文字砖上的字样,是烧制城砖的年号和部队番号。

敌楼、障墙、文字砖……这些带有历史印记的建筑,是无声的记忆,更是岁月的斑驳。走近它们,似乎能听到历史的回响和战场的厮杀,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金戈铁马的回响

几个小时的攀登,汗水已经浸透衣服。偶尔驻足,看巍峨的长城逶迤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极目远跳,周身为之振奋,热血为之沸腾。脚下那层层叠叠的登山石阶上,留下了我的脚印,凌乱却清晰。

站在金山岭长城的断壁残垣之上,眼前的苍凉与荒寒,令人思绪翻涌如潮。仿佛看到了金戈铁马,看到了沙场铁血,仿佛听到了战马嘶鸣、战鼓奋进。那荒草丛生,那斑驳裸露的城墙,既是岁月的记忆,又是历史的回响。那种雄浑与深邃、凝重与悠远,是激荡心灵的重金属音乐,是保境安民的家国情怀,更是现世安稳的悠远绵长。

日暮西斜,蜿蜒起伏的长城,在夕阳的映照下,如同金龙在万山丛中飞舞腾跃;那一座座敌楼,在夕阳里,像镶在龙脊上的一颗颗明珠,灿烂耀眼。每次登顶长城,都会立刻感觉到仿佛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激励我奋不顾身、勇敢向前。

长城之巅有大美

庄子说,天地之间有大美。金山岭长城,就是我目之所及的大美——它自有它的担当,更有它的纤细与柔软。若在春天到来,那暮色掩映的轻烟薄雾里,那群山翠绿的树木中,几棵缀满粉红色花朵的杏树,装点着苍山古道,滋润着古老的城墙。岁月如歌,江山如画,杏花如雨,恍若江南,令人生时空错落之感。此时,金山岭如同柔肠侠骨的铁汉,它的婉约与细腻,生生击中你的软助,让你对登长城有了更多的体验和感慨。那既是一种体能的磨炼,更是毅力和心志的磨炼升华。那是体验用生命创造奇迹的震撼,是体验人类与自然界千百年来的爱恨胶着、互相征服,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守的大美大爱。在步步攀升的过程中,眼里看到的那些更迭变换的风景,如同生命旅程中品历过苦辣酸甜的人生百味。

尤其是今天、当长城作为冷兵器时代的战备建筑工事,其防御功能已经消失的时候,更要将熔铸了古人百折不挠精神的不朽丰碑,内化为丰富自己灵魂和精神的支柱,绵绵不断地释放能量。

pagenumber_ebook=52,pagenumber_book=50

张家口当地民谣曰:『登上大境门,一生都太平』。因大境门连通了东西太平山,所以,登上大境门,还寄托着人们平安吉祥的美好祈愿。

10 大境门  一门内外尽览“大好河山”

image.png

名字里无“关”字,却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并称“万里长城四大雄关”;没有雄峰天险和华美城楼,却是通往口北的边关要道、“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样貌敦厚沉稳,甚至有些过于朴实,却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第一门”。

站在这座门上,向内是中土,向外是草原。一门之内,尽览大好河山——这就是位于张家口市区之北的大境门。

推荐人/王宏旻   张家口人,自由摄影师

作为中国万里长城的四大关口之一,大境门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张家口的标志性建筑,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与大境门密切相关。从张库大道的繁荣一时,到列强入侵时的积贫积弱,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巨变,大境门也是张家口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今天的大境门,是绝大多数游客来到张家口后的打卡第一站。气势恢宏的大境门,四季风采各异。如果在冬天到来,又恰好遇见一场大雪,眼前的大境门更会变得壮丽无比。漫天的飞雪中,天地之间浑然一色,大境门和古老的长城披上洁白的银装,傲然挺立,更显出它在这座城市中的“王者风范”。

身世特殊的“开放之门”

翻看中国历史,1644,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是明思宗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大顺朝(李自成建立)永昌元年,大西朝(张献忠建立)天命三年——四个政权在一年之内交替,北京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三位皇帝。

大境门,也是在这一年建起的。修建者,正是最终坐稳京城龙椅的顺治皇帝。

张家口地处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交界地带,不仅是千百年来的兵家必争之地,还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流、融合之地。清朝入主中原后,蒙古草原和华北平原彻底纳入同一版图,以长城为边关的传统防线不复存在。为了加强对边境贸易的管理,清朝便在张家口修建了大境门。

然而,这座重要关口的修建过程却是非常紧张。当地文化学者曾对大境门的建筑材料进行仔细研究,发现基座条石的颜色存在明显不同,石料显然并非出自一地。而其中几块带有纹饰的石料,还可能是从其它建筑上移过来的。由此可推断,大境门的建造过程应该比较仓促。

也许是急于同西北各民族发展贸易,在大境门建成后不久,清政府便在张家口特设了一个“章京衙门”。从此,张家口的边贸市场——“外馆市场”便在大境门外兴起,成为有清一代重要的边贸场所。

站在今天的大境门向西望去,两山之间有一条名为“西沟”的山谷,在古时被称为“金街”,店铺商号鳞次栉比,交易市场人声鼎沸、牛马嘶鸣。一段广泛流行于当时的顺口溜,印证着这里的商贸繁荣:“边墙里,边墙外,蒙古人吃肉我吃菜。肉换菜,真不赖,要换就去大门外。”边墙,是说长城;大门,指的就是大境门。

彼时的大境门外,街道上布满了专做蒙汉贸易的商号与店铺,从绸缎、布匹、茶叶到各种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张家口这座军事重镇也转变为西北商途上的一座贸易之都,成为“草原丝绸之路”——张库大道的起始点,一直通向蒙古和欧洲。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认为:大境门是万里长城众多关口中十分特殊的一个。万里长城的关口大都以“关”“口”称呼,而大境门是万里长城上唯一以“门”命名的著名关口,从字义上看,“门”比“关”更多了一些开放、交流的意味。

媲美“天下第一关”的“大好河山”

特殊的时代背景,特殊的修建方式,再加上特殊的建筑功能,让大境门在众多的长城关口建筑中显得尤为不同。

与常见的“门上建楼”形式不同,大境门城门顶部的平台上没有任何建筑,与长城浑然一体。而城门中央的拱门,则以进深13 米、高12 米、宽9 米的巨大尺寸,创下万里长城关门之最。两扇木制铁皮大门相对而开,斑驳沧桑,如同两扇通往历史的时光之门。

大门上方镶嵌的巨大匾额,则是大境门的身份标识——“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苍劲有力,乃是民国年间的察哈尔都统高维岳在1927年所写。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这句题词不但充满了对张家口塞外山河的溢美之情,也隐含着伤时感事的民族情怀。

如今,这四个字不仅成为大境门内外风景的经典浓缩、张家口知名度最高的旅游宣传语,也是万里长城中少有的能和“天下第一关”相媲美的书法作品。

但与“天下第一关”的直截了当不同,“大好河山”反映的是登临长城的感性体验:登上城门,抚摸长城,走向山巅,在开阔的视野中尽情纵览长城内外的长河、雄山——当你亲自来到大境门,自然能被这种观感震撼心神。

大好河山,谁都爱看。自建成之后,历代政要名人来到张家口,都要登上大境门一览内外风光。康熙、乾隆、孙中山、蒋介石、朱德、乌兰夫、罗荣桓、聂荣臻、杨成武等都曾在大境门上留下足迹,为这座城门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小境门”里的秘密

大境门的传奇早已为人熟知,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大境门以东约百米远的地方,还有一个有故事的“小境门”。

这道门半沉于广场地面之下,低矮且狭窄,与大境门的宏大气势相去甚远。门楣上有“西境门”三个楷体刻字——这才是它的正名,“小境门”是当地人的俗称。

门虽小,但其容纳历史意蕴却颇为深厚。史料记载,西境门修建于明万历年间,早于大境门二百多年,原是明宣府镇(今宣化)以西的“西路长城”上的一道关口,被认为是万里长城中开凿的第一座门。

当时,明朝与鞑靼战事频仍。作为名副其实的边境线,西境门所在地既是战争最前线,又是边境贸易的桥头堡——尽管冲突不断,但涉及丝绸、茶叶、皮草等物资的交换仍然需要进行。

为了保证必要的贸易通道,同时防止草原民族从贸易关口趁虚而入,这道仅能容一人一马一车通过的“小境门”便在长城之上应运而生了。“高,人不能骑马;宽,只能二马并行”,入关后人、畜分道,门洞两侧长城与堡墙形成东西各百米长的夹道,以遏制大量军队入侵,设计匠心独具。有趣的是,在大境门建成后,这道小门没有因为门洞尺寸而被放弃,同样作为张库大道上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存在了很长时间。

今天,砌造“小境门”的砖石、门内的青石板都保留着当年的风貌,原汁原味。走进门内,两道深深的车辙印记清晰可见,这便是当年载货车辆留下的真实印记,也折射着当年张库大道上的商贸繁荣。

延 伸  游览更多张家口长城

■独石口长城 坐标:赤城县北约45 公里处

独石口长城与嘉峪口、张家口、喜峰口并列为外长城沿线“四大关口”,因关口处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而得名,是长城南出北入的交通要道,有“上谷咽喉、京师右臂”之称。

这里的长城以“干石垒插”的方法修建——城墙以片状岩石层层堆砌,不使用任何粘合剂,与常见的明长城景观有所不同。

image.png

■庙港长城 坐标:怀来县庙港之东、横岭之西

庙港长城就是著名的“样边长城”,总长度约3000 米,城墙均由规则的石条砌成,建筑质量和规格很高。明代修筑长城时,把这段长城当做“样板工程”,供主持长城修筑的人们参观、采样,因此又被称为“样边长城”。(上图)

■万全右卫城 坐标:万全区主城区

明代军事采用“卫所制”,以5600 人为一卫,1120 人为一所。建于明代的万全右卫城,便是当年戍守野狐岭隘口的军队驻地,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军事卫城,被称为明代卫所制度的“活化石”。其城墙采用“磨砖对缝”工艺建造,高度与西安城墙一致,顶部平台可以并排行走两辆马车。城墙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堪称“铜墙铁壁”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责任编辑:赵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