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文旅频道>>

版画家袁庆禄的自述(二)

2019-11-13 10:06:0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1979年版画家袁庆禄在创作


《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木版套色 71×116 cm 1972-1973年 1977年重刻

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20世纪70年代,那是个让人难忘的岁月,部队的生活把我一个普通青年培养成一个懂得感恩、报孝、忠诚和忘我付出的革命军人。因为我具有绘画特长,部队党委把我分配到最适合发挥优势的岗位培养我,教育我,使我懂得了画笔也是一杆枪,同样可以投身于保卫祖国的伟大战场。“珍宝岛”战事的爆发,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这位肩负着守卫祖国北大门,驻扎在塞外长城脚下“当兵的人”萌动了强烈的创作激情。我下定决心要用画笔表现这一时代的鲜明主题。为此,我多次深入到基层连队画写生,和战士们吃住在一起,感受他们的思想,体味他们的心境,同时还去驻地农村民兵连熟悉生活,身同感受部队帮助当地群众同训练,同学习、同巡逻的情景。

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一次次被军民一家亲的生动事迹所感动。渐渐地,反映军民联防,共筑长城的版画《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创作雏形已在我心中定位。同时,还构思了版画《提高警惕,保卫祖国,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和《誓死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等作品。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版画这种简洁朴素的外在艺术形式,表达出最为丰富的视觉艺术效果?在没有任何老师指导,没有任何辅导教材的情况下,平日我精心搜集剪贴的大量版画资料帮了大忙,我细心体味学习,从中获得感悟、吸取营养,以名作为教范,以创作带动基本功,边学习边创作。在大量心血和探索的实践中,逐渐掌握了木刻版画的刀刻技法和艺术规律,同时也在一次次创作体验中,深刻理解到木刻版画“以刀代笔”“挥洒自如”对表现画面主题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意义。

为了充分表现作品《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的主题,充分体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崇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之意,根据两个不同的作品构思,均采取了宣传画的构图特点。以横、竖两种不同的仰视构图,突出画中人物,使画面整体结构具有纪念碑雕像的特征,庄严肃穆、大气磅礴,稳若泰山,从而给人以钢铁长城坚不可摧的视觉冲击力;尤其在强调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静穆、威严、含蓄、坚强不屈,以严谨写实、富有尊严感的形象出现在画面上。给人以强大的不可征服的意志。特别是在追求画面中静中取动、动静结合,使画面人物与背景达到高度和谐完美的统一;在强化作品的黑白对比、色彩效果以及版画特点等方面争取发挥到位,并力求突破常见的粗线条、大色块、型(型概念是专用词么?)概念、色单调的“报头”式的流行风格。大胆采取重写实、细刻划、多套色、求真切的现代表现手法,充分体现版画艺术的形式美和意象审美效果;在刀法的运用上,更多采取三角刀的刻法,以不同的排线组织,细密而流畅的运刀,毫不含糊地表达出各种不同物体的质感和结构。力求画中人物激情饱满、威武自信、真挚细腻。并使画中的工人、农民、解放军和边防少数民族女民兵的英雄群像与天空背景浑然一体,洋溢着爱憎分明的炙热情感,力求达到形式美、技艺美、视觉美和效果美的高度统一。

日本中国版画奖励会贺电
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函

上述作品内容和形式表现了文革时期美术作品的创作原则和艺术特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标志,是记录一个时代的印迹。这两幅作品均构思于1971年,结稿于1972至1973年间,其中作品《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原稿)与版画《军民一家亲》(1971年作)曾选送北京参加1972年“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全军美展,1977年我将这幅作品进行了修改并重新刻制。

河北画刊1978年第4期约稿发表的连环画《小英》

收获的女人——

许多时候,我常常想到,在自己自学绘画道路上,许许多多杰出人物给我的启发和鼓舞。鲁迅读书写作,连喝咖啡的功夫都舍不得浪费;周总理一边吃饭一边批阅文件,惜时如金;夺得数学皇冠明珠的陈景润自幼历尽艰辛,从一只“丑小鸭”成长为赫赫有名的数学家……正是这些高尚精神激励着我在部队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去拼搏,去奋斗,去克服前进路上的种种困难。

实践告诉我,当一个人爱上自己事业的时候,当自己认识到画笔也是一杆枪,同样可以为人民贡献聪明和才智的时候,走向成功的脚步就会加快,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也就让位于志向和理想了。从那以后,我的作品又相继在《美术》杂志、《版画艺术》《版画世界》《劲草木刻》《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新观察》《新华文摘》《中国通俗文艺》《广西文学》《山东画报》《河北画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一些杂志还以超大篇幅和封面封底刊登,并连续多次参加全国全军美展及获奖,有几家报纸对我的作品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中国现代版展函

我知道,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不能疏忽半点。

1976年,在新的艺术得到发芽生长的季节里,我创作的版画《一日千里》,首次入选全国美展,与此同时,由于心血、体能消耗太大,我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头痛失眠无情地折磨了我六年之久,在六年之长漆黑的人生遂道里,我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相反,这六年却是我的创作有史以来最丰富的收获季节。版画、宣传画、连环画、封面设计和插图等形式不同的作品出版、参展、获奖。我默默品尝着来之不易的甘甜,我深深感到,美术事业,已经浸透我整个生命,创作过程便是心灵的塑造过程,在为社会,为人类奉献美的同时,自己也赢得了美的人生。

1978年袁庆禄发表在《河北工农兵画刊》第八期的宣传画
向雷锋同志学习(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军而奋斗)组画之一,河北美术出版社特邀创作)1978年

1976年一个吉祥的日子里,我结婚了,妻子的到来,带给我一个温暖的家,一个有了宽厚体贴的暂新世界。第二年,我们可爱的女儿出生。因为我是战士,妻子只能留在原籍而不能随军,妻子带着女儿默默承受着农村贫困而艰苦的生活,每次探亲看到的总是妻子那瘦弱的身影。她只能用她富有的微笑来安慰我,支持我。她所能做的也只有微笑,这种微笑深深地打动了我,给予了我永恒的创作精神,玉米地外小憩时劳累无奈的神情,成为我的创作灵感,这种感觉缠绕在我的思维空间,以至于今天我终于不顾一切地把玉米地边的灵感拾起,组合成为我用心灵创作的又一幅蓝图——《收获的女人》。

人生的改写,机遇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从自身的勤奋开始。在我取得成绩的同时,部队领导为我的创作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我被送到天津美院、中央美院进修。为了表彰我的创作成果,北京军区将我树为自学成才的先进典型,并多次记功。1979年破格提干,并且晋升为正营级,妻子、女儿和岳父提前随军,使我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家。妻子被安排工作,她以女性特有的美德影响着这个家,她每天下班后照顾老人、孩子,为我的创作提供一切方便,在深夜我创作兴趣正浓而加班加点时,她轻手轻脚,总是做上可口的夜宵端到我的面前……

我的妻子便是这样一位娴静、体贴的女性,我的家庭,便是这样一种和谐、理解的气氛,我的女儿那样的懂事、乖巧。既便是略显贫寒了一点,可从另一种意义上讲,我是多么的富有。我的事业,在这种环境中得到了良好的滋养。

《孤儿》与《黄山喜遇》——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我随北京军区炮兵组织的创作组体验生活。灾区的废墟深深震撼了我,在孤儿院里所看到的一切,都深深感动了我。凭着那种灵感和激情,我拟稿创作版画《孤儿》,没有模特,就请爱人和女儿做,一遍又一遍,如果妻子说一声累,我心里也安宁些,但她从来都笑笑,摇摇头。女儿还小,却相当理解父亲的心,十分耐心地合作。1979年10月,题为《孤儿》的这幅版画,参加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第五届美术作品展览》和《全国第六届版画展览》,获全军美展一等奖、北京军区创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作品奖,被国家先后介绍到法国、日本展出,并选入《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

《黄山喜遇》 木版套色 66×90 cm 1979年

版画《黄山喜遇》是1979年应《河北文艺》出版社的约稿而创作的,当时我偶尔从人民日报上读到题为《我们在黄山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通讯,作者是四个大学生,描写他们几人与邓小平在黄山相逢的过程,由此诞生了《黄山喜遇》的创作灵感。20天后,编辑拿到这幅画时非常满意,一笔未修改,便作为80年第1期《河北文学》封底发表。同年,此画还参加了《全国第二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获得了国务院文化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的三等奖,并在全国十四个省市巡回展出,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在此以后,我的作品《同学》《陌生人》《晨》《憧憬》等一大批作品均获得全国、全军及省美展大奖,一些代表作品被中外美术馆所收藏。

1982年至1983年我先后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1983年我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调查统计列为全国72位优秀青年画家之一。我的作品被载入《中国当代美术》《中国当代版画史》《中国版画年鉴》《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等重要典籍。1984年,我被树为全军区自学成才的先进典型,出席《北京军区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并作了书面发言,曾受到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接见,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河北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对我的自学事迹均作过专题报道。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戚凤伟
下一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