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芯子、铁枝、飘色)(葛渔城重阁会)

2019-11-04 15:24:57 来源: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项目序号:994 

项目编号:Ⅹ-87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民俗 

所属地区:河北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廊坊市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抬阁活动中由数名儿童扮作古装戏曲人物,根据剧情组成精彩的造型,固定在四方形阁子的铁柱和支架上,由人抬着行走。抬阁传统造型多取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西游记》、《昭君出塞》、《蓝桥会》、《黄鹤楼》、《打渔杀家》等剧目,造型高度在3至5米左右,阁子3层至5层不等,一般每层1人,也有的底层4人,中层5至6人,顶层1人。抬阁巡游时,一般用到4架阁子,多时可达6架甚至8架,每个阁子由4人或8人扛着前行。

  抬阁熔绘画、戏曲、彩扎、纸塑等艺术于一炉,造型优美,画面壮观,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在民间盛行不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抬阁活动渐趋式微,农村中出现了抬阁制作技艺后继无人的状况,相关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的葛渔城重阁会系在清代乾隆年间由山西传入当地,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表演时由上下两层演员组成戏曲人物造型,而以下一层演员为主,故下面的“底座”须选身强力壮、善于表演的男演员装扮男角,上层的“二节人”则选形象好、善于表演的十岁左右儿童扮成女角。托举儿童的道具称为“芯子”,是一种铁铸的双搭肩背架,中间伸出一根铁杆。“底座”背着“芯子”,上面的儿童下半身固定在铁杆上,穿着成人戏服,双臂舞动,风姿绰约。由于要稳住上面的“二节人”,“底座”的身体必须保持平衡,同时还要进行表演,所以其舞步和动作都很讲究,技巧难度极高。两人表演的“芯子”重六七十斤,三人或四人表演时“芯子”更加沉重,难度也相应增大,非大力士无法表演,所以演出时每架“芯子”都有两三个替换演员。 

  自复兴以来,葛渔城重阁会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抬阁巡游技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所到之处人潮如涌,场面蔚为壮观。现在重阁会共有14架铁芯子,表演剧目有《鸿恋情》、《穆柯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高老庄》、《画皮》、《桃树枝》、《打渔杀家》、《花为媒》、《唐知县审诰命》、《杜十娘》、《秦香莲》、《吕洞宾戏牡丹》、《白蛇传》、《天河配》等。   

葛渔城重阁会集中展示了廊坊地区的民间艺术状况,为地方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目前重阁会的坐唱形式已不存在,坐唱曲牌大部分失传,仅剩下《扬子江》、《吴氏飞霞》、《春景》、《夏景》、《渔家乐》等少量残存曲牌,需要有关方面组织力量进行挖掘抢救。 

来源: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
责任编辑:李为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