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蔚县拜灯山习俗)

2019-09-24 17:08:21 来源: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项目序号:978 

项目编号:Ⅹ-71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民俗 

所属地区:河北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蔚县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

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民俗节日,赏灯活动中还会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元宵节还会进行一些传统活动:一是“猜灯谜”,这项活动又叫“打灯谜”,最早出现于宋代,活动时悬谜待猜,中者有奖;二是吃元宵,元宵最初称为“浮圆子”,又叫“汤团”或“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多带馅心,在水中煮熟后食用,甘美异常,吃元宵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人们在元宵日结伴行走,或相随过桥,或远赴郊外,象征着祛病除灾,安宁康泰。近现代以来,各地元宵节活动中又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表演项目,使元宵节在传承中有了新的发展。

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元宵节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除汉族以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瑶族、畲族、壮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也过元宵节,节日活动各具特色。

蔚县拜灯山习俗是民间社火活动的一个种类,流传于河北省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蔚县拜灯山习俗出现于明代嘉靖年间,至明末清初进入成型期,清末民初它与民间社火戏曲相结合,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完善。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二,宋家庄镇上苏庄村人即开始准备举行拜灯山活动,一方面清洁灯山楼和村里的大小庙堂,张灯结彩;另一方面准备祭祀用的供品和点灯山用的灯捻、灯盏、麻油等。正月十四上午,在灯山楼和三义庙之间的十字街口竖起灯杆,并将火神的牌位供于灯杆之上。从堡门外到堡内正街还要挂起木框做架、以纸糊成的长方形排灯和五颜六色的过街纸,上面写有吉祥短语。排灯为十路,取十全十美之意;过街纸平常年挂十二路,闰月年挂十三路,寓意月月平安,风调雨顺。

正月十五晚上,拜灯山习俗正式开始。主要内容分为点灯山、拜灯山、耍社火、唱大戏四部分。夜幕降临,人们用蜡烛点燃摆成图案的灯盏,呈现出灯火字画。拜灯山时,选一名父母双全的男童扮作灯官,四名青壮年村民扮成衙役,抬着独杆轿让灯官乘坐,村里戏班的演员粉墨浓妆伴随左右,从堡门外进堡,村民及观光者则一路敲锣打鼓到灯山楼前祭拜。拜灯山结束后,开始耍社火、唱大戏,戏楼前灯彩辉煌,鞭炮震响,鼓乐齐鸣,村里戏班的演员化装登场,表演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戏曲。

蔚县拜灯山习俗形式独特,文化内涵丰富,极具民俗学研究价值。保护和利用好这一民俗资源有利于促进河北地区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有效传承,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
责任编辑:伍松林
下一篇: 女娲祭典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