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京剧院>>

历史溯源

2019-08-19 17:21:34 来源:北京京剧院官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京剧发展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北京京剧院的前世今生,百年岁月上下求索,犹如一本写不尽的长卷,与历史交织,绵延悠长。

北京京剧院根基深厚,源远流长。这里是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沃土,滋养出一代代京剧传人、菊坛精英,续写着国粹京剧流派艺术的华彩篇章。这里是传统艺术的殿堂,梨园世家薪火相传,艺海扬帆承前启后。京剧流派艺术大师独树一帜的创造精神、堪为师表的艺德风范,创演的流派经典剧目,是北京京剧院昭著的旗帜和艺术品质的坚实界碑。

作为国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文化部认证颁布的国家级十大重点京剧院团之一,北京京剧院流派纷呈、名角荟萃、剧目丰盛、影响深远。同时,作为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血脉和愿景的重镇,剧院的艺术品牌不断发扬光大。改革开放新时期30多年来,剧院人不断开拓进取、奋力前行,呈现出领先菊坛的态势与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

19世纪初——20世纪初 血脉承传 源远流长

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的100年间,是京剧艺术的“兴起时期”。

上个世纪20至40年代,是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期,繁荣的标志是诸多流派的产生。早先,京剧舞台上以老生为主。到这一时期,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锐意革新,积极创演新戏,在艺术上各树一帜,雄踞舞台,出现了"四大名旦"争衡的局面。这不仅使旦角艺术焕发出空前的光采,而且带动其他行当,争奇斗绝,流派纷呈。老生行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合称前“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并称后“四大须生”,“南麒(周信芳)北马(马连良)关外唐(唐韵笙)”,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则称为“净行三杰”,丑行的萧长华、慈瑞泉等,以及“四小名旦”、“四大坤旦”、“四大童伶”……大量优秀演员崛起。

旦行与生行形成对垒之势,随后是生、旦、净、丑各行的普遍大繁荣;在剧本创作上,新戏层出不穷;舞台艺术方面无论声腔、伴奏,还是服装、化妆,都不断出现新的创造。整个京剧剧坛一片争奇斗艳、竞放奇葩的景象。这一时期生旦行的名演员几乎都留下了自己的新创代表剧目。

1905年,被誉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先生主演的《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他扮演黄忠,演技精湛。这年时逢他六十寿辰。“满城争说叫天儿”、“京城无腔不学谭”,他的唱腔风靡京城,表演艺术炉火纯青。谭鑫培先生创立的“谭派”艺术对老生行当乃至京剧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22年——1949年争奇斗艳 各领风骚

1919年——1932年走出国门 震撼世界

1919年,梅兰芳先生首次出国,东渡日本。20年代起始,几度访演东南亚及欧美各国,他把京剧艺术带出国门,使集京剧艺术之大成的梅派艺术享誉世界文化之林。他印下的深深足迹,形成京剧历史上的座标。

1932年,程砚秋先生访问欧洲,与欧洲艺术家交流。归国后发表了《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将中国戏曲与欧洲戏剧的特点作以比较,并提出十九项建议。此次考察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戏剧艺术的交流。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合作并进 菊苑奇观

在《中国京剧史》中,将20世纪50至60年代初这一时段称为是京剧艺术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们以群体式形态集中在几个大型的国家剧院团里,从事艺术创造和探索。当时的京剧舞台上往往呈现出两代、三代甚至是四代、五代同台献艺的局面。京剧舞台艺术发展到这一时期,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真正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艺术之美。

“四大名旦”、“南麒北马”等人的艺术已臻至境,新一代代表人物也羽翼丰满、成派立户。北京京剧团的马连良、谭富英与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并立,与中国京剧院、以及上海、武汉、天津、云南等全国各地剧院团的名家遥相呼应,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1952年——1964年强强联手 发展壮大

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家们建立的班社各自发展壮大,并开始在艺术上强强联合、相互交融。1952年,太平剧社转为北京京剧二团。1955年,马连良京剧团与谭富英、裘盛戎为领衔的北京京剧二团合并为北京京剧团。张君秋领衔的北京市京剧三团与赵燕侠领衔的燕鸣京剧团随之先后并入北京京剧团。1963年,在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的流派剧团基础上,北京市京剧团成立。

以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五大头牌”为领衔,李多奎、马富禄、杨盛春、周和桐、刘雪涛、李四广、李毓芳、马盛龙、小王玉蓉、谭元寿、马长礼、李世济、张洪祥、慈少泉等各行英才、资深名宿为主演阵容的北京京剧团,通力合作联袂上演《龙凤呈祥》、《赵氏孤儿》、《秦香莲》、《铫期》、《状元媒》等连台好戏令观众如痴如醉,营造出新中国建国以来京剧艺术舞台划时代的繁荣局面与空前鼎盛。

1964年全国现代戏观摩会演,由北京京剧团创作,赵燕侠、谭元寿、马长礼、周和桐、万一英为主演的现代京剧《芦荡火种》,一炮打响、大获成功,成为传统京剧破旧图新、争赶时代潮流的一面旗帜。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观看了此剧的演出,并做出重要指示。以此为发端,才有了后来风行全国、家喻户晓的“革命样板戏”《沙家浜》、《杜鹃山》等现代戏经典。

1979年——1990年名家再聚 经典传承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历史的转折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历史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来源:北京京剧院官网
责任编辑:伍松林
下一篇: 演员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