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行善事,莫问前程

2019-08-05 12:13:4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参加一个会议,与会者既有八旬以上的革命前辈,也有教育战线离任不久的退休领导。初入会场,一位认识我的长者热情介绍:“这是秦浦的外孙女儿……”我被众人的目光包围,感觉有惠风拂面,春阳暖身。

在故乡,母亲和邻居去外村办事,邻居路遇旧相识,寒暄几句便指指母亲:“你不认识她吧?我们村老秦,就是秦浦,你肯定认识吧,她是老秦的闺女……”邻居和旧相识滔滔不绝忆起老秦。听着母亲在电话里述说,我心中漾起一片温情柔意。

秦浦,老秦,是我远去天堂的姥爷。他虽已离开尘世,却仍以这样的方式陪伴我们。在姥爷出生、成长、离休后生活的故乡,在姥爷工作过的城市村庄,还经常听到他的名字,听到与他有关的旧事。

姥爷与国民党进行过地下斗争,当过校长,做过秘书,大半生四处奔波,不得消闲。工作几十年,跟随他时间最长的是一辆二八自行车,无论几十里还是上百里的路程,都是自行车载着他前行。每次回家,他都怕怠慢了乡亲们,到村口,便不肯再骑行,而是双手推车,慢慢往家走,遇到村里的男女老少,随时客客气气打招呼。村口离姥爷的家还有一段距离,他的腿走路多一点儿,就疼得厉害。村外发大水那年,村边大堤漏水,他带人去堵,因为在水中站得太久,落下了腿疼的毛病。论知书达礼,姥爷在村里首屈一指。

姥爷以谦恭守礼修己身,也把知书达礼、恭谨为人作为家风教育的重要内容。他的身教潜移默化影响了子女、孙辈、重孙辈。

姥爷是独子,八岁时没了父亲。悉心培养他成才、守寡大半生的太姥姥善良慈爱,上孝公婆,下爱晚辈。从姥爷到我女儿四代人,都享受过她的温情呵护。姥爷把太姥姥孝老护小的美德发扬光大。他对太姥姥恭敬孝顺有加。缺衣少食物质匮乏的年代,他远赴外地办公事,买了两个苹果几个香蕉,隔几天带回家给太姥姥吃,苹果还好好的,香蕉皮已经开始变黑。那时,姥爷还从不知香蕉是什么滋味。太姥姥九十来岁时卧病在床,年近七十的姥爷每天给太姥姥端屎倒尿。姥爷婚后开枝散叶,养育六女一儿,孙辈重孙辈成群。他对儿孙辈从未有过疾言厉色,总是面容和蔼,温声暖语。我妈排行老二,在姐弟中第一个结婚,姥爷大冬天骑自行车到几百里外的北京,买回大红缎子被面和崭新的镜子、脸盆和牙缸,回来时耳朵都冻了。三姨婚后困难过一阵子,姥爷自行车后座上驮着一大袋子面,骑行几十里到三姨家雪中送炭。我幼年时久咳难愈,他工作再忙也不忘按时买药回来。至今,我仍然记得姥爷把药递给我时那慈怜的眼神。孝老护小,姥爷又成为我们几辈人的典范。

姥爷毛笔字写得好,离休回乡后,购置了一红一黄两个实木的大书桌。平日闲暇,给亲友们写条幅横幅;春节前,给乡邻们写对联写福字。谁家办喜事丧事,他便让年轻人抬了大书桌,自己带上笔墨纸砚一同前去。喜事抬红色的书桌,增添喜庆;丧事抬黄色的书桌,以示对逝者的尊重。书桌变账桌,姥爷在账单上记下的第一份礼一定是自己的。离休后为乡亲们帮忙十七年,光是买笔墨纸砚装裱横幅条幅,姥爷就不知搭进多少钱。姥爷离世时,村里来帮忙的人和我们一样伤心。姥爷深情写下的挽联,送走了村里很多老人;他走时,村里有文化的老人含泪提笔,觉得再深情的挽联,也表达不尽乡亲们的感激和怀念。

写字之外,姥爷还承包了家门内外打扫卫生的琐事。无论冬夏,姥爷家院门外大路小路都干干净净,难见一点儿垃圾。腊月大雪后,七十多岁的姥爷,弯着高高胖胖的身子,一双大手缓慢地舞着扫帚,移动在村中通往长堤的路上,清理厚厚的积雪。萧瑟秋风中,姥爷买馒头回家,见一位衣衫破旧的老人在坑里拾柴。村里人多已烧液化气做饭,烧柴的已很少见。姥爷颤巍巍走下坑去,把热乎乎的馒头都递到老人手里。姥爷离休回乡,没少积德行善。

每每听人念起姥爷的名字和生前细节,一幕幕温暖的镜头便浮现在脑海。儒雅随和的姥爷,孝老护小的姥爷,宽厚仁慈的姥爷,我仿佛又和亲人们围坐在他身边,沐浴着他慈和微笑的阳光,听他慢条斯理地训诲:“勤读书、行孝道、学谦恭、循礼义。”“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但行善事,莫问前程。”这是姥爷常挂嘴边的一句家教箴言。在姥爷生前身后,听人们重复着他的美名,回想着他的身教言传,默念他给我们写下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词句,我们这些晚辈,继续沿着姥爷的足迹走向温暖光明的前程。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是姥爷最喜欢的句子,也是他对我们进行家风教育的核心思想。我们都牢记心间。大姨、三姨和我,都选择了姥爷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恪尽职守,力争翘楚。读书读报,是姥爷所有晚辈共同的爱好。姥爷离去后,书房如故。那一室书香,生着美丽的翅膀,早已飞向四面八方,陪伴着晚辈们学习、工作、生活。我作为姥爷的外孙女,多年来对教育工作不敢懈怠、勤读爱写,就缘于姥爷的教诲和示范。和我同辈的兄弟姐妹大多本科毕业,我的女儿、姨姐的女儿高考时都取得了高出一本线几十分的成绩,如今都在重点高校读研。

每一个晚辈身上,都流淌着姥爷“忠厚”的血液。姥爷的孝德善行,儿女孙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底,继承在行动上。为了姥爷姥姥晚年生活就医方便,舅舅舅妈在高碑店为他们买了舒适的房子。舅舅夫妇在老家辛苦办厂,白天在外奔忙,常常忙到深夜,但即使再晚,也坚持每天从几十公里外回到姥爷姥姥身边。五姨退休后,每日照顾姥爷姥姥的饮食起居,细致入微。几位姨妈每周末从四面八方聚回姥姥家,听姥爷讲那过去的故事,陪二老一起吃饭,给二老洗脚剪指甲。几位姨妈中,五姨六姨相对年轻,姥爷去世后,她们俩包揽了给姥姥洗脚剪指甲的“特权”。我弟弟的小女儿看在眼里,回家后模仿姨奶奶的样子,给奶奶洗脚洗袜子。

舅舅在故乡办厂,是小有名气的企业家。虽然早已搬离村子,却从不忘乡亲们。他和村里出来的另外几个企业家一起,捐资给村里安上了路灯,给乡亲们夜晚出行带来了光明和便利。舅舅生在腊月,初生时奶水不足,村北一位热心的妇人也刚生了儿子,奶水充足,就冒着大雪去给舅舅喂奶。舅舅刚记事就听姥爷姥姥念叨此事,嘱咐他要有感恩之心。舅舅成家后经常和舅妈去看望那老妇人,吃的、穿的、用的、花的,大包小包地送她,待她像待自己的母亲。

几位姨妈也都修得一颗善心,每年都和舅舅舅妈一起到偏僻贫困的山村,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大姨家的弟弟为山里百姓送去几十床崭新的被子,三姨家的弟妹资助过几个贫困少年,五姨家的小妹组织亲人们捐资救助过残疾孩子,我也曾给爱书的孩子购买过几百本好书,和姐姐弟弟一起长期做着微公益……这些温暖的细节,成为大家庭聚会时的美谈。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但行善事,莫问前程。”姥爷的教诲,已成为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家训,几辈人铭记在心。我们会将姥爷身教言传的好家风,用力所能及的行动代代传承。(王继颖)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