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优秀文艺作品展示>>活动专访>>

用“钢的琴”奏响多瑙河畔“春之声”

2019-06-11 14:40:3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无论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钢铁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角度,还是站在新时代中国钢铁人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精神高度看,王立新的长篇报告文学《多瑙河的春天》都不失为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可以说是近年来中国报告文学的重要收获。

作品以别具匠心的艺术形式和诗意灵动的文学语言,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河钢收购塞尔维亚陷入绝境的斯梅代雷沃钢铁厂,并将其起死回生、转亏为盈,实现再次振兴的整个历程。河钢塞钢的成功,不仅是“一带一路”倡导下,中国在中东欧大项目合作中取得的可喜成绩,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在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的辉煌成果。从作品展现的内容看,这是日益壮大的河北钢铁企业整合优势资源,拓展海外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创新型发展布局,透过作品我们看到的却是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钢铁企业技术革新、运营成熟、资本壮大的必然趋向,是中国钢铁人着眼世界格局,担当国家角色,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打造世界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作品通过河钢的成功收购和河钢塞钢焕发出的生机勃勃的新貌,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大批敢为天下先,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河钢“英雄群像”,引领我们重温了伴随改革开放,河北钢铁企业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让读者从河钢走向世界的步伐中,看到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必然。

很多优秀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创作母题。正像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约克纳帕塔法之于福克纳一样,钢铁工业无疑是王立新的重要文学母题。从首钢搬迁、曹妃甸建设,再到河钢,他在这块园地上深耕细作多年,收获颇丰。然而,河钢塞钢这一题材对于他是一次新的挑战。因为这个题材不再仅仅是局限于国内某个钢铁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而是要在大历史和新时代背景下反映国际性钢铁企业间的收购与合作,其中不只涉及到钢铁工业和企业的发展态势,同时还牵扯到大政方针的贯彻部署、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国内外钢铁企业的前世今生,以及跨国企业的综合性战略布局等方方面面,如何有效地整合创作素材,在生活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如何使文学性与经济学、社会学、金融学,乃至地缘政治学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既突出“报告”的成色,又保证“文学”的质地,成为摆在立新面前的严峻课题。

值得欣喜的是,面对这一挑战,王立新显然有着充分的创作自觉。他不仅在创作前期对河钢塞钢进行了积极认真的采访、考察与调研,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而且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的深入思索,进行调整、修改和打磨。用“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来形容他的这次创作过程一点都不过分。他巧妙地从西方古典乐中汲取创作灵感,以乐章的方式搭建故事框架,编排叙述体例,别开生面却又恰到好处地将两个时空中的钢铁故事熔于一炉,既避免了作品生硬的材料堆砌,又克服了文学叙述可能产生的轻飘与浮夸,努力追求审美艺术表现力、感染力与生活素材的现实感、在地性的有机统一。使这部作品既具备钢铁的厚重质感,又具有乐曲的欢快动人。

王立新“以钢为琴”,为世人奉献了一部浑厚而又充盈的钢铁交响曲。(李延青)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伍松林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