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话说保定的糖葫芦

2019-02-12 09:52:29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文/谢美生    ■编辑/魏如翔

       治好过宋代贵妃的厌食症,进贡过清朝宫廷,演绎过三国故事……美丽传说和真实考证在它身上交相辉映——这就是集故事与美味于一身的糖葫芦。

       起源无法严格查考,热卖依然上演在街头。在美食之城保定,街头巷尾推着三轮车卖糖葫芦的仍不在少数。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保定的几家糖葫芦名店门前便会排起长队,食客们把刚买到手的糖葫芦咬在嘴里,体会着嘎嘣脆、酸中带甜的味道,脸颊上透着惬意。

       酸甜小吃丨曾作贡品进贡皇室

       很多人在品尝糖葫芦这一美味小吃时会发问:它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

       最早的糖葫芦一串只有两个山楂(红果),上面的小,下面的大,山楂外面蘸糖,中间用一根竹签穿起。因那摞起的糖蘸的大小两个山楂形状酷似葫芦,故名糖葫芦。后来,为了利于售卖,一根竹签子便穿起了一串几个不等的山楂。

       传说,糖葫芦的来历与宋光宗赵惇有关。有一次,他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们束手无策,只好在全国张榜征召名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照此办法,贵妃果然如期病愈。

       今天想来,这多半是黄贵妃整日在宫中饱食山珍海味而导致积食,山楂能助消化、散淤血、驱绦虫,因此,糖葫芦才成了“灵丹妙药”。

       糖葫芦身上,还有很多与皇家有关的故事。保定糖葫芦名家“何记满族糖葫芦”的第七代传人何平安告诉我,何家是满族镶黄旗,其祖上制作的糖葫芦曾数次入宫。因为是进贡皇室,所以必须给糖葫芦起个好听的名字,诸如“珍珠”“翡翠”“三结义”“五虎将”等。“珍珠”,其实就是葡萄做的糖葫芦,“三结义”则是用麻山药、熟山楂、豆沙制成,以三位主材的颜色——白、红、黑代表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

       上世纪80年代,何平安的父亲何立秋还曾在央视表演糖葫芦制作工艺——他蘸的冰糖葫芦干净漂亮,晶莹剔透,入口酥脆,不粘牙,掉在地上不粘沙。何平安回忆,父亲曾告诉他,蘸糖葫芦的关键是熬糖的火候,欠火糖出沫子,蘸出的糖葫芦成糊状,外表不透亮;过火则糖色重,入口有苦味不受吃。熬糖要用铜锅,紫铜锅最好,以保证糖的颜色清亮不浑。

       魅力犹在丨走过岁月依然飘香

       和很多日渐式微甚至销声匿迹的保定传统小吃不同,糖葫芦依然活跃在市场中。每年冬天,保定古莲花池旁的“糖葫芦王”的店前总会排起长长的队。

       据“糖葫芦王”说,保定南大场街历史上是满族聚居区,这一带的满族人多会蘸糖葫芦。“糖葫芦王”的师傅就是满族人,当年的很多制作绝技到今天仍无法重复和超越。

       老一辈师傅说,要制做出既美观又美味的糖葫芦,技艺要求非常严格。首先,在山楂原料上严格把关,一般优选山东临朐的山楂。其次,穿糖葫芦要够齐整,讲究“一条线”。再就是蘸糖,这是糖葫芦品质的关键。锅熬好糖,略加花生油,将事先穿好的葫芦在热糖内一裹,在擦过香油的平石板上一放,用手将竹签柄向后轻轻一拉,稍晾拿起,葫芦的一面糖液呈平平的晶亮状,顶端突出去一段,非常好看,逗人食欲。广受称道的保定“玻璃糖葫芦”掉在地上,能保证不沾地上的沙土,吹一吹即净。

       今天,糖葫芦传统工艺的保定继承者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墨守成规,不断创制出新品。以“糖葫芦王”为例,除了纯山楂糖葫芦、扁熟山楂糖葫芦,他们还开发出红豆、绿豆、豌豆馅的糖葫芦;袋装糖炒山楂,深受人们喜爱,甚至被当成下酒小菜;碗装糖炒熟山楂,最受老人和小孩欢迎。

       过去,技艺高超的师傅能用糖葫芦做出几十种花样,有“蝴蝶” 糖葫芦翩翩起舞,有“花儿” 糖葫芦朵朵盛开,还有人物栩栩如生的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五虎上将”糖葫芦……美如工艺品,许多食客买了端详欣赏,不忍下口。

品质精良,老少咸宜的保定糖葫芦,红火喜庆、酸酸甜甜,饱含人们对生活的美满祝愿,它给人们带来口福的同时,也演绎着在代代传承中创新发展的传统美食成功之道。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责任编辑:伍松林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