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新力量 创业80后>>企业名片>>

郑越:从“岗位能手”到“种植能手”

2019-01-22 23:55:2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想实现自己的一番抱负”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让郑越走上了创业路。儿时父母采摘蘑菇的情景总是出现在郑越的脑海里,于是种植蘑菇成了他创业项目的不二之选。2013年5月,郑越的“唐山市琛海食用菌栽培有限公司”成立。从2013年至今,公司年产食用菌棒30万、产平菇50万公斤增加到年产食用菌棒40万、产平菇60万公斤,真正成为丰南区唯一最具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未来,郑越把眼光放在了深加工上,希望能做出更多的周边产品。



年纪轻轻愿意吃点苦


2009年,1990年出生的郑越毕业于唐山南厂中专,同年被分配到唐山丰南国丰钢铁有限公司,担任气体保护站操作工。上班期间,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先进工作者”“岗位能手”。工作认真,前途也不错,可郑越心里总觉得缺点啥,“年轻就该多吃苦,我总想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一番事业。”

郑越在搬运蘑菇。记者师源摄


创业,深深地刻在了郑越的心中。2013年,郑越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安稳的工作岗位,满怀激情与梦想回到农村老家开始了创业之路。“小时候,父母种过蘑菇,虽然不容易,但知道蘑菇是个好东西,给我儿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蘑菇区别于任何别的蔬菜品种,消费者不用担心在食用时会不会有药物过量的问题,良好的温室培育也不会让它受到污染水源和污染空气的影响。同时,在当时丰南还没有一家大型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我觉得这就是商机,于是决定养蘑菇,也就是食用菌。”


为了能够开办生产基地,郑越多方打听,寻找老艺人学习技术。“和老师傅学技术可不是个轻松活。每天五六点起床,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钟,在室外地面三十六七度的天气里学习,比上班累多了,但心里还是高兴的,干得特别有劲头。”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学习和筹备,2013年5月,郑越成立了唐山市琛海食用菌栽培有限公司,投资80万元,建起了12个种植大棚,经营范围包括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开办公司我还贷了三十万元的款。辞职借钱做事,家人们特别不理解,但我准备用实际行动让他们放心。”


辗转多地跑市场


大棚如期盖好,郑越对年产量有了大概数据,怎么把蘑菇卖出去,他又开始动起了脑筋。“不能等蘑菇出来再找市场,那样就晚了。我想把市场先找好,心里踏实。”郑越称,大批量的蘑菇批发市场肯定有销路,于是他开始寻找大型的蔬菜市场。“唐山地区乐亭滦南种蘑菇的多,大都销往本地。为了避免冲突,我特意找外地的市场去谈。”


天津、北京、衡水、保定、沧州、德州,附近的几个城市,郑越几乎都跑了个遍,找了不知道多少个市场,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公司情况和产品。“其实在冬季,蘑菇的销售情况是最好的。基本上有货的话,谈好了人家就会愿意过来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不易。谈下来的近十个市场是郑越在短短几天内完成的,其中的颠簸与辛苦自不必说。“也有拒绝我的,觉得我年轻,不靠谱。但我也没灰心,拒绝了就接着再找下一家谈,总会成功的。”郑越笑着说。


“其实,一开始创业没想那么多,只觉得有了市场有保障,可以降低风险。现在想想如果种养过程中出现问题,也会有很大的损失。”郑越说,自己的第一笔生意是卖给了天津一个市场4千斤蘑菇,“第一次卖出蘑菇特别兴奋,觉得辛苦没有白费。父母看我对这个是真上心,就放心了。”


为种蘑菇帅小伙变成农村汉子


由于没有受到过正规的关于养殖管理食用菌方面的学习,只是和老艺人学习过传统技术,郑越不得不白天和工人一起挽起裤腿在地里干活,晚上再回去阅读大量相关书籍,然后在制菌室研究制菌,为此他常常忙到深夜。


半年的时间,郑越从一个阳光帅气衣着整齐的帅小伙变成肤色黝黑、头发凌乱满身泥土的农村汉子。郑越说,“白天我和工人一起筛选、倒垛、重新装袋,晚上还要熬上半宿看书、看锅炉,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以前的朋友看见我都特别惊讶,说我像变了个人一样,又黑又脏。我笑着说,这是幸福的模样。”


“菌棒得年年制,每个菌棒要装5斤多的料,12个大棚要装40万个菌棒,必须在两个月之内完成,工作量特别大,只能没黑没白的干。而且,保量的同时还要保质,菌棒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出,所以这步很关键。”郑越介绍,老家的农作物以棉花和玉米为主,正好可以将玉米芯和棉柴杆粉碎做食用菌的原料,省了不少麻烦。“食用菌区别于其他依靠种子和根茎生长的作物,它主要将玉米或者棉花秸秆粉粹作为原料,将配好的菌种注入,装好菌袋,菌袋两端封口,垒成一米高左右的食用菌墙,食用菌从袋子两端长出。看着食用菌从袋子里长出来的过程,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郑越说。


蘑菇不同于其他作物,对温度和湿度要求很高,如果温湿度适宜能够保证菌发酵的生长环境,它就会不断生长,所以每天都要控制好棚内的温度和潮湿程度。郑越一点点摸索,一点点实验,精心地照顾着蘑菇。郑越说,种植蘑菇只有最热的两个月比较轻松,越到冬天活越多,“主要的活都在冬天,最怕的就是半夜下雪。看见雪了,就得立马起来把大棚边上的棉被卷下来。经常冻得手都木了,但宁可人冻着也不能让蘑菇冻着。”


郑越介绍,每年蘑菇会出7茬,每一茬都必须及时采摘,不然就会越长越大,影响质量。“每天大概采几千斤,采摘量很大,我一个人干不过来,就得找人帮忙。”郑越说,因为农村的劳动力具有不稳定性,每逢农忙时节村里人都在自家地里干农活,所以他不得不跑上百里请外地人干活,如果实在忙不过来就临时让几个好哥们儿过来帮忙干些力气活。十几个温室大棚的建设、培育、管理、销售等等,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硬是挺了过来。“前两年,每年的销售大概能达到120万元左右,回报还是挺大的。”


计划走深加工之路 开发更多产品


2013年和2014年,郑越生产培育的食用菌包括平菇和白灵菇两种,但由于白灵菇的产量很低,培育过程繁杂。所以2015年,郑越就主要以平菇为主。“因为它的产量大,价格低更适合普通百姓。”郑越称。


郑越的公司从2013年至今,从年产食用菌棒30万、产平菇50万公斤增加到年产食用菌棒40万、产平菇60万公斤。几年来,郑越主要做以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2015年郑越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在原有12个温室基地的前提下又增加了10个温室大棚,真正成为丰南区唯一最具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基地。2016年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他增加了食用菌专用的冷库。同时,在父亲的协助下,郑越先后与丰南、唐山、北京等多家超市、食品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食用菌的食用方法也很多,它不仅可以炒菜也可以凉拌,尤其夏天很多城市人注意饮食养生,把食用菌和竹笋或者藕片放在一起作为一道养生食材。另外,食用菌也被中医当作一种很重要的药材,经常食用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一直在研究食用菌的开发。”多年的种养经验,让郑越说起食用菌来滔滔不绝。


对于未来,郑越显得信心满满,他称想从食用菌深加工上下功夫,“下一步还要进一步扩大外围市场占有率,增加食用菌品种,实现多条腿走路,将初期的单一生产批发销售变为产品的深加工,譬如形成生产—包装—加工一条龙产业链,甚至形成自己的销售方式和销售产业,也就是所谓的自产自销。”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共青团唐山市委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唐山分社


协办单位: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


唐山市青年商会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 记者师源)


责任编辑:靳庆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