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彩绘散乐浮雕:一支来自五代的“女子十二乐坊”

2019-01-04 17:30:28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文图/淳于

一块石头,沉默无言;石雕匠人,锤钎声声。一千多年前,一人离世,石头与匠人相遇,经年累月,捶打雕琢,伎人浮出石面,有乐器伴随,吹拉弹唱,歌舞升平。一时间,石头挣脱冰冷的气质,彩绘散乐浮雕油然而生,带着匠人手里的余温,奏响了一曲盛世之音。

彩绘散乐浮雕诞生于五代时期的曲阳,作为后梁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的随葬品,相伴千年,一解身后寂寥。1995年,伴随着墓葬的发掘,彩绘散乐浮雕穿越时光,带来大唐盛世的余韵,再现了曲阳石雕的匠人匠心。

长埋地下的不朽传奇

一件浮雕,共刻画15人。一男装司仪站立画面一端,双手交叉,手持系有绦带的长杆,唐代女子喜爱“女扮男装”的遗风显露无遗。她是乐队的总指挥,发号施令,把握着乐曲节奏起承转合,决定着众乐人的和声与独奏。

石雕的右下方,两个形态较小的人物陶醉于乐声中,翩翩起舞。乐声从站立一旁的12位乐人的方向传来,优美而动听。她们被称为来自五代的“女子十二乐坊”,分立两排,姿态各异,沉醉于演奏之中。乐人面容圆润,体态丰腴,头梳高髻,簪珠花,身着窄袖襦衫,长裙飘飘,一幅舒适闲静的画面,一颦一笑一回眸间,颇有唐美人杨贵妃的风采。

然而,美,不是她们唯一的标签,演奏出动人的乐曲,才是她们身负的绝技。面对这幅石头雕成的画面,你仿佛可以听到箜篌的清亮、横笛的悠扬、拍板的清脆,座鼓的沉闷……

散乐,散于四方之乐,是民间歌舞技艺的总称。这件彩绘散乐浮雕奏响的乐音,最初的聆听者只有那个离去的故人——王处直。浮雕因他而生,却是用来慰藉他死后孤寂的灵魂。

王处直生活在唐末、五代的动荡时期,官拜后梁义武军节度使,为河北一带的重要藩镇将领,曾被封为“北平王”。生前,他因一方独霸,享受人生繁华;也因养子夺权,遭受人生跌宕,抑郁而终。后人将他安葬于曲阳仰盘山,以超规格的陵寝规制,沿袭了唐代晚期都城长安葬制,也寄托着他在另一个世界延续荣华富贵的想象。

20世纪90年代,几个盗墓者凿开了王处直墓的“大门”,从那时起,一些文物开始了漂泊他乡、流离失所的命运。1995年,考古工作人员循着盗墓者的足迹,在曲阳县西燕川村展开发掘工作。在被洗劫过的墓穴中,他们在墓室西壁南部下方偶遇了彩绘散乐浮雕,也偶遇了它的同伴——彩绘奉侍浮雕、十二生肖像(仅存6件),像是经历了一场时间倒转,穿越回短暂的五代时期。

然而,被誉为“海归武士”的彩绘守门武士浮雕却与考古人擦肩而过。那时,它们已被盗墓者盗走,流失海外,杳无音讯。直到2001年,几经辗转,栖凤踏牛武士浮雕、盘龙踏虎武士浮雕才得以回归中国。

“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

时间淡化了历史宝藏散发出的绚丽色彩,却给人间留下了动人的故事和不朽的传奇——那是关于五代时期曲阳石雕的传神色彩。

“雕刻之乡”的五代遗存

彩绘散乐浮雕是件实实在在的“河北特产”,石材、匠人都来自被誉为“雕刻之乡”的曲阳。

不知从何时开始,曲阳就与石雕开始了流转千年的牵连。牵连的开端,从盛产汉白玉石材的小黄山开始。《曲阳县志》记载:“黄山自古出白石,可为碑志诸物,故环山诸村多石工”。小黄山位于曲阳县城西南部,产于此地的石头如玉般洁白莹润,适合雕刻,人们给它赋予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汉白玉”。生活在曲阳的雕刻匠人把黄山之石从山之巅带到了人世间,开启了人与石相伴一生的雕刻时光。

时间流转千年,在锤钎声声中,无数个匠人从青春走到白发,而无数块冰冷的石头有了动人的容颜,曲阳“雕刻之乡”的美誉也随之传向了四方。

在汉代,匠人为中山靖王刘胜服务,做出的石佣记录了曲阳石雕最早的时光;在五代,匠人为节度使王处直效劳,雕刻出的浮雕带着大唐的韵味;在元代,匠人杨琼为皇家修建元大都,将石雕与建筑相结合,打开了曲阳石雕更广阔的天空;到了现代,匠人仍各地奔走,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都镌刻着曲阳石雕匠人的印记……

大到宫殿庙宇、亭台楼阁,小到花台池塘,或气势恢宏,或精彩绝伦,从古至今,人们在与石头接触的时间里,看到了石雕匠人忙碌的身影,看到了曲阳石雕留下的痕迹。

静静地于彩绘散乐浮雕前端详,请君侧耳听,仿佛有“女子十二乐坊”弹奏出的美妙乐声,或温柔宛转,或响彻云霄,带着盛唐的气势,带着盛唐的兼容并蓄,带着工匠艺人的温度,直击人心,诉说着中华古乐的传奇,也讲诉着曲阳石雕延续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秘密。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责任编辑:刘旸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