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40年我与改革开放共奋进>>文字区>>

刘春清:感受春忙

2019-01-02 11:37:3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父母相继驾鹤西去后,我已有十多年没回来帮助收秋了。“秋分放大田”,眼下正是收割庄稼的季节。在我的印象中,农历八月秋收大忙,新媳妇也得去场里干活。

我这次回老家,正赶上八月秋忙,原想着哥哥们去地里干活了,嫂子们会在打谷场忙碌着,家里肯定锁着门进不去。走近生我养我的村前,原来老打谷场的地方仍长着玉米,一村人共用的打谷场跑哪里了?收秋不可能没有场,难道打谷场挪了?正在我踌躇时,迎面过来的二伯说了我个大睁眼:“现在谁家秋收还用得着场,如今秋收省事多了,谷黍豆种少了,下了头自家院里拿脚踩踩够吃了,都种玉米了,好卖钱。打场工具也用不上了,好好的碾场碌碡立起来了,木锹、木杈、大耙、刮耙没用了,就连扇车也不用了。”

在我的记忆里,这里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荞面饿断腰”的说法。大面积种植的黍子是当地世代喜爱的粮食。“黍穗黄,蜜满缸”,孩子们在雨天欢快地挑着屋檐下的蜂窝,争先品尝那甜甜的蜂蜜。一股“沙沙”的秋风吹来,黍子绽开笑脸,愉快地随风上下起伏,好似翻滚着的千层波浪;当秋风越过田野,尽情地写意秋景时,墨绿变成了金黄,带来了迷人的秋色,带来了丰收的硕果,是秋风将沉甸甸的收获吹进了农民的心窝,醉红了农家的笑靥。

人们先是修打谷场,毛驴拉着碌碡一圈圈把场压得瓷实实光溜溜的。生锈的镰刀瞬间变得锋利明亮,黍子在“嚓嚓”声中干脆利落地倒下,黍垛一个个排成长蛇阵。在地里风吹日晒几天,就要碾黍子,八月十五就能吃上新黄糕。

这一天最忙,得碾好几场带秸秆的黍子,时间就显得特别紧张,往往是要好几家搭伴,天不亮出家门,男人们肩挑绳背、赶着马车三番五次往回拉,女人们在场上这边铺黍子,碌碡就在场上那边碾开了。地里的都拉来了,场这头也铺满了,场那头碾下该翻场了,又是一阵忙活。男人偷空抽上三五口烟解乏,女人饿了就在场边吃几口从小卖部“记账”来的零食。闲了一年的五齿木杈、木锹、刮杷、筛子、大扫把、扇车上场表演,各自在出穰、收场、扇场发挥着特长。看着扇出堆积如山的黍子,抓上一大把,颗粒饱满,人们的脸上都是喜悦。终于,这累人的活干完了。终于,自家的黍子仓满囤尖,黄糕吃不完。

俗话说:“三春不如一秋。”过去秋收,全村男女老少全员出动,人来车往的。恰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农民又忙又累,连过节包饺子、烙饼的功夫也挤不出来,嘴里含着饭就得下地劳动。我们家乡农作物品种大多是玉米,掰玉米可不是个好活,穿行在高高密密的玉米地里劳作,让人憋闷得难受,玉米须到处乱飞,再加上不停地出汗,浑身刺痒难熬;干硬的玉米叶子划在手上、脸上、脖子上、胳膊上,肉皮被剌得生疼。掰下的玉米装进袋子,还得扛在地边,用毛驴车拉回家。为抢收,在地里先把带皮的玉米掰掉后,晚上借着月光半宿半宿地剥玉米皮,要不堆在院里的玉米就发芽了。一天下来,腰酸胳膊疼的,然后用镰刀将玉米秸秆割倒摆成行,再把干透的玉米秸秆捆成捆,拉出地里,码在巷道保存起来,闲时还得铡着喂毛驴呢!

但是,今年秋收我再回到村里,看不见肩担、人扛、驴驮的,现在运庄稼都是拖拉机、三轮车、电动车,村里文化广场居然还有很多拉闲话的村民,说是都轻轻松松地完秋了,地里剩下些豆类杂粮更不禁收拾了。邻居告诉我,每亩花上七八十元,玉米收割机在地里就完成玉米剥皮,连秸秆都不用鼓捣,玉米在地头就有人收走了,卖的钱少点,但省了力气和时间,农民很乐意的!人家邻村更会省事,把地托管给合作社,犁地、撒肥、播种、浇水、收割等农活全都由合作社来承担,省心、省力又高产,土地托管就是好!我感到当农民轻松了许多。

今非昔比,改革开放40年,村里的打谷场不见了,马车毛驴车不见了,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改变了,如今的“秋收”也成“秋闲”了!现代化的机械把这批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真好!我感到当农民轻松了许多,新农村变化就是大。

(河北省阳原县土地储备交易中心 刘春清)


责任编辑:李为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