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40年我与改革开放共奋进>>文字区>>

刘春清:独轨桥.小石桥.钢混桥——家乡四十年桥的变迁

2019-01-02 11:43:0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我的老家地处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过渡带,阴山余脉与恒山余脉复合处,我那可爱的小山村,就坐落在河北阳原被誉为“人类东方故乡”的泥河湾小长梁遗址对面的半山坡上,壶流河流经村东,注入桑干河,流入渤海。

壶流河一水中流,养育了这一方热土,但也给两岸百姓带来了不便,过去又没有桥,每年春天耕种地、秋天收割庄稼,河水深且冰凉,人畜无法过河。至于开河冻河时,那就更甭说了。要真遇到天大的事,只好绕几十里路,从上游的小木桥过去了,别无他法。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驻扎在河东村里的解放军,要来我们河西的山上打山洞,当时河上连独木桥也没有,又恰逢冻河时节,为了行走方便,就在壶流河上搭了座简易小桥。

搭桥那天,东西两岸上观看的人很多,见有一个班的解放军战士,还有两辆少见的解放牌军车。桥的位置选在沙河口,这里河面最窄,河水相对深了许多,懂水性挽裤腿趟水过河的人绝对不会从这里下水的。

简易的人行桥从河东岸搭起,战士们穿着雨裤泡在冰冷的河水里,先挖深坑竖两根圆木在河里作桥墩,架两根火车废道轨,上面用粗铁丝固定寸余厚的松木板,以此向河西推进。待竖第三个也就是最后一个桥墩时,困难真的来了,河西岸是个立坡,这里的河水最深及大腿根儿,只见英勇无畏的解放军战士在岸上喝半碗白酒,两个人一组,系上绳子,跳进河里轮流作业。我们穿着厚实的棉袄棉裤站在河边冷得厉害,难道下水的解放军战士就不感到冷吗?真令人佩服。

桥总算搭起来了,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多钟,有三十来米长,半米宽,看得我们连午饭都忘回家吃了,光顾得在桥上来回跑。那些时日,我们有事没事老去对面村里的供销社,老骑自行车去河东的镇上赶集,我们在桥上行走若飞,感觉不到胆战心惊,即使手中提着东西、身上背着东西、腰间夹着东西也毫不碍事,就连老头老太太也乐得过桥走亲戚了。

可好景不长,有一些贪财小人借着夜色,竟然把桥上的木板偷回家,想着打松木家具!更可气的是,居然连桥中间的一根铁轨也推到了河里,好好的桥几天就变成独轨桥了,一下子难走多了,稍不小心就要滑到水里去,沿河两岸的人们都在痛骂这损人利己的害人精。

后来我当兵去了,回来探家时,发现独轨桥已经变成小石桥了。

小石桥还建在独轨桥那里,桥体是钢筋水泥石头的,留有两个过水桥洞,桥面双车道,还时不时有农用车跑过,引桥也铺长了,桥上的行人有说有笑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下了宣大高速,踏上109国道,十几分钟后,向西拐进壶流河大桥。侄子告诉我,这是一条新建的泥河湾旅游专用公路,路线走向围绕泥河湾遗址群外围的边缘布设。我想好好看看壶流河大桥,就让侄子把车停在桥面上。蓝天白云下,沿河两岸相距一二里的四个村庄,看上去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清新民居,桥上来来往往晨练的人真不少!

壶流河大桥正建在我们村对面,下游不远处的老石桥显得低矮陈旧,还在那里硬挺着。脚下的新桥用钢筋混凝土筑成,长度、宽度和硬度老石桥永远也不能相提并论,就连路基都加高一丈多。桥下的壶流河,清清的河水唱着欢歌,流向远方。两岸碧绿的草,依稀开着小花。田野摇曳着半尺高的玉米苗,绿油油一片。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清新的空气,都令人陶醉。顺着这条洁净宽阔的水泥路看过去,正是修建不久穿山而过的张石高速公路,这座山可是我们儿时给生产队放毛驴的地方,再熟悉不过了。

近年来,随着农村公路的大规模建设以及路桥改造工程的实施,农村公路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就拿我们村来说,附近就有大秦铁路、宣大高速公路、张石高速公路和109国道、河湾旅游专用公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河北省阳原县国土资源局评估中心主任 刘春清)


责任编辑:李为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