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伟大新时代 唱响住建最强音>>改革故事

河北博物院:河北的城市会客厅

2018-12-17 18:46:2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作为承载和积累燕赵大地的历史记忆,向世界展示河北文化的名片与窗口,河北博物院,是河北的城市会客厅。改造扩建之后,在这里,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到河北的历史、文化与人民的创造精神,享受到各类艺术杰作。

河北博物院

求同与存异

河北博物院是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石家庄的地标性建筑,它让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更具文化魅力。

原河北博物馆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采用了当时惯用的建筑语汇,如轴线对称、古典纹样、大柱廊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展示日益面积不足,所要求的温度、湿度、通风、消防、安防以及各项服务功能均有所欠缺,与河北丰富的文物资源和人民群众对文物展示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举办展览、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新建一座“河北博物馆”。新馆馆址在原省博物馆原址的基础上向南扩展到范西路,东起东大街,西至西大街,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

但由于新旧馆建筑紧密相邻,如何使新旧场馆在建筑形式、空间联系等方面实现和谐共存,是新馆的建筑创作者需要解决的第一道难题。

新馆筹建期间,按照外观新颖、内部实用、整体和谐、体现特色的要求,邀请了诸多建筑大师进行方案设计,最终采用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关肇邺教授主持的设计方案。“当时我在设计时,就主张新旧建筑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二者协调共生。”关先生对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建筑创作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倡导的“建筑贵在得体”的创作思想,在河北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传承与创新

原博物馆建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其庄重大气的建筑风格,加上自身的时代烙印,已成为当下城市建设中值得保护和尊重的建筑文化遗产。新博物馆需在建筑体量、空间组合、建筑风格上充分尊重原有建筑,以现代建筑手法使新旧建筑之间建立起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共生关系,同时彰显新时代特色。

旧馆建筑平面为155米×69米的长方形,其中有内院两个,形如日字,扩建部分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不求新颖别致、另起炉灶,而是追求新旧二馆完美统一从而扩大其影响力。同时为彰显时代精神,新馆采取和旧馆相似的平面布局的日字形式平面,二者之间有44米的间距,并以一个高大的玻璃大厅放置在二者共同的轴线上,以备展陈高大展品之用,成为室内空间的高潮,同时在外形上把新旧二楼统领成和谐的整体。

更为匠心独具的是,旧馆建筑作为一个完整的视觉体系保存下来的同时,能表现其建筑特征的建筑片段被纳入室内空间,成为新博物馆的“展品”,两种双重建筑体系所呈现的差异性蕴含了“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和哲学观,成为今后其他旧建筑改扩建的成功探索。

传统与现代

河北博物馆新馆建筑呈现出庄重大方、温良高雅的气质,这一特征的实现有赖于各阶段的精细化设计、恰当的材料选择和高完成度的施工。

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设计过程。博物馆选材,综合考虑了新旧馆在材质方面的联系及新馆应具备的文化属性。旧馆外墙饰面采用的是干粘石,但在90年代早期,在原干粘石外面涂刷了一层仿石涂料,影响了建筑原有的良好质感和稳重色彩。为了恢复原有质感和色彩,施工人员采用高压水枪冲洗掉了仿石涂料外层,恢复了博物馆旧馆的原有风貌,同时通过改造门窗使其有所提升。在此基础上,新馆采用洞石作为主要装饰材料,其温润的质感和淡淡的纹理,不但与旧馆协调一致,也突出了新馆应具有的时代感。门、窗等细部采用铜质饰面或仿铜材料,增强了建筑的文化感。

室内空间在设计之初即沿用了建筑外部空间中双柱柱廊这一典型构成要素,因此内部装饰主材也选择了洞石,从而形成了仿佛在一块巨石上雕刻出内外部空间的整体感。这一基调的确立,在宏观层面上解决了建筑与装饰的完整性问题。设计还注重表现河北文化特征,整体采用极具河北文化特色的经典纹饰作为大厅顶部主要艺术符号,从而在建筑与装饰之间构成了良好的图底关系。作为新旧馆连接体的阳光大厅则以刚劲有力的钢结构支撑、通透的采光玻璃、旧建筑片段等要素,彰显新馆建筑的时代特征。

河北博物院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石家庄城市中央,富有艺术气质的建筑,为石家庄的城市文化打造出一个崭新空间,对传承燕赵文明、打造省会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王亚楠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