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伟大新时代 唱响住建最强音>>改革人物

李拱辰:在改革开放的春雨中沐浴成长

2018-12-17 17:44:5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唐山抗震纪念碑、泥河湾博物馆、石家庄老火车站、河北艺术中心、上海黄浦新苑小区……这些代表城市形象、具有独特文化表情的美丽建筑,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建筑师李拱辰。

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建筑师李拱辰

自1959年大学毕业开始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李拱辰已经在河北大地上耕耘了近60年。他的作品既经典又现代,多次获国家、行业、省级优秀设计奖,在全国建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已经退休多年、年过八十的他,依然活跃在建筑创作一线。

建筑创作和它所处的年代以及地域环境、社会发展、科技水平、文化倾向、思维方式等社会环境条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拱辰说,非常高兴自己四十年工作生涯,有一半时间赶上了改革开放,之后退而未休的二十年,也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走过改革开放辉煌的四十年,他深深感受到了建筑设计行业的巨变!

西柏坡纪念馆改扩建

改革开放,从停滞虚耗到只争朝夕

李拱辰生于1936年,因为从小喜欢美术,高考时他选择了需要一定绘画基础的实用专业——建筑学。1959年从天津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后,李拱辰被分配到河北省建筑设计院,开启了他衷爱了一生、并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建筑设计工作。

李拱辰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工作后自己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天津会议楼主入口门头的设计。那时的他翻阅了大量资料,绞尽脑汁构思,参考当时北京国庆工程的形式,反复修改完善后,终于完成了设计任务,工程竣工后还特意去实地参观,十分有成就感。

就这样,通过一点一滴的学习和实践,李拱辰逐步熟悉了设计工作,并最终成为独当一面的建筑设计大师。

成长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特殊的历史时段,前后长达七年的时间里设计院生产停滞,机构濒临解散。1973年后,设计院陆续重组,李拱辰和同事们终于盼来了施展专业才能的机会,他们久别设计岗位,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华大地涌动着改革开放的春潮,各行各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李拱辰恰逢其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击浪前行,参与或主持了众多重点城市建设项目的设计工作:1982年,石家庄火车站;1984年,唐山抗震纪念碑;1994年,上海黄浦新苑;1996年,河北艺术中心;1997年,昆明世博会河北园;2000年,石家庄人民广场;2003年,西柏坡纪念馆改陈扩建……

直到2012年因为一场大病才真正退下来的李拱辰,设计了数不清的工程项目,经常是这个项目还没完,下个项目又来了。为了工作他废寝忘食,常常吃住在单位,加班到深夜就冲点自制的炒面吃;为了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融入,他跋山涉水,亲临现场考察;为了追求完美,他不顾七十高龄,还要爬上高高的脚手架。

河北艺术中心

新旧交替,火车站见证城市面貌发展

谈到改革开放40年发生的变化,李拱辰感受最深的是建筑设计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所带来的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

李拱辰回忆,1972年自己刚随省院迁来时,石家庄的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当时石家庄第一代火车站位于中山路地道桥北,站房仅仅是几栋单层的砖房,陶瓦屋顶,墙体涂黄。侯车区则是在进站口附近搭建的一些蓆棚,每逢雨天,一片狼藉。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陈旧的火车站已经不能满足华北重镇铁路枢纽的需求,第二代火车站的建设就此纳入计划。位于中山路上的石家庄第二代火车站,即老石家庄人口中的“老火车站”(现解放广场),是1982年启动设计的,时任河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的李拱辰作为设计负责人就参与其中。为了设计好新站,他克服家中妻子生病住院、铁路部门提出的种种限制条件等困难,专程去北京、上海等地考察,博采众家之长,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由于当时铁路部门不允许采用线上式客站,只能在线侧平式的范畴内寻求最短最佳的进出站流线设计方案。至今,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咖啡屋的墙上,还挂着李拱辰当年亲手画的火车站渲染图。

1986年11月,第二代火车站投入使用,相比于旧火车站的规模,二代火车站可谓提高了多个等级。三个候车大厅,分别通往上海方向、北京方向、太原方向,每个候车大厅容纳约1000人。相比旧火车站2个站台,新建的火车站则修建了6个站台,站台全部有地下通道。

李拱辰与当时同事们在车站前合影。火车站盘活了周边的商圈,成为新地标,成为无数人合影留念的背景。这个火车站一直服役了25年,直到今天,它虽然已经被新的火车站所替代,但仍然在每个老石家庄人心中都留有不可磨灭的记忆。

技术进步,曾引以为豪的仪器成了“文物”

建筑设计行业本身,也在这4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直接的是劳动工具和劳动方式的改变。曾几何时,从事设计工作的前辈们,弯腰驼背用鸭嘴笔,一笔一笔绘图的情景,现如今早已看不到了。手摇计算机曾是从事预算工作的重要工具,哗哗啦啦的操作声是设计室的“特色”,而早在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被电子计算设备所取代。当年,李拱辰曾以拥有一套顺手的绘图仪器而自豪,现在这些工具早已成为文物进了展柜。

新技术的不断涌現,为实现复杂的设计理念提供了可能性,提高了设计的深度和广度。1996年,河北省院上海分院中标上海黄浦新苑小区项目,该项目从总图、道路、单体平面到细部设计,绝大部分须由曲线组成。李拱辰说,如果靠手工绘制完成,难度极大。得益于BIM的设计可视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设计过程实现从二维工作图纸转换为三维建筑模型,将平面和立体之间无缝对接转换,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还极大提高了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对建筑设计技术水平和完成度的提高起到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种新型材料,特别是装饰装修材料层出不穷,为建筑师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李拱辰表示,近十几年,随着环保、节能、绿色建筑的兴起,相应的建材应运而生,保证了各项物理性能的实現,使人们生活的环境日益变得舒适、美好。

摆脱束缚,设计理念不断创新

对于李拱辰来说,四十年来最大的收获是摆脱了往日的思想束缚,在设计思想方面获得了深切的感悟。

自1984年河北省建筑设计院首次走出国门以来,先后多次组团出访日本、美国、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国家一些知名的建筑师事务所,并与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的建筑师进行合作设计。

李拱辰第一次去日本考察学习时,对日本建筑与环境的高度融合,城市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的丰富与人性化的处理印象深刻。

见多而识广。中外的学术交流以及国内学术活动的丰富开展,活跃了李拱辰的设计思想。从业近60年,李拱辰在坚持“适用、经济、美观”原则的基础上,一直努力将博大精深的河北地域文化融入设计之中。

“我所理解的河北地域文化特征,应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和美乡情——和美、舒适、恬淡;一个是融汇山川,将建筑融汇于环境之中。”李拱辰说。

唐山抗震纪念碑

泥河湾博物馆高耸的人字造型、河北建设服务中心庄重亲切的办公楼、中国磁州窑博物馆乡土质朴的艺术特征……无不倾注了李拱辰的心血。他最具代表性的设计作品——唐山抗震纪念碑,围绕“地震对建筑造成的破坏”这一主题,运用“裂缝”这一表现形式,主碑设计为四根高耸入云相互分开、又相互聚拢的梯形棱柱,主体上端造型有四个收缩口,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人定胜天。碑身四周为8幅花岗岩浮雕,记述了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主碑和副碑建在一个大型台基座上,台基四面有四组台阶,踏步均为4段,每段7步,共28步,暗示大地震发生在7月28日。

泥河湾博物馆

适应变化,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不断前行

改革开放40年,建筑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于李拱辰这样,从1959年就参加工作的老同志而言,适应起来并非易事。每一点进步,都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珠三角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80年带初期,李拱辰曾有机会每年去广东佛山一次,那里工厂的生产线每年都在变,新技术不断涌现,新产品层出不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让人惊叹不已。

1994年初,李拱辰随着河北省院上海分院的建立来到上海,负责组织生产、投标等活动。期间,李拱辰参与黄浦新苑项目的建筑设计,这是一个用地环境条件较差的小区,因北侧已建好一排高层住宅,小区的日照问题按常规难以解决。李拱辰另辟蹊径,从最不利点北侧出发,求出的可建范围正好近似一条弧线,顺势将住宅楼设计为弧板形。小区建成后,被评为1999年建设部科技示范小区优秀奖,上海首届优秀住宅评选住宅新技术奖。

李拱辰说,那真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日子,也是让人永远怀念的日子。虽然远离故土与亲人,但是,大家干劲十足,收获满满。

李拱辰说:“我曾陪一位美国建筑师漫步在上海浦东的世纪大道。走到陆家嘴一带时,他环顾四周林立的超大建筑,忽然驻足问我:‘这些高层建筑都是这几年新建起来的?’我说:‘是的,速度很快,最早的也不超过十年吧。’他耸耸肩,歪歪头,表示难以置信。”

中国建筑让世人惊叹的发展速度,正是作为一名中国建筑设计师的李拱辰所引以为豪的。中国建筑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社会发展与历史变革,也宣告国家日益兴旺发达。李拱辰说:“愿我们的祖国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不断前进!不断跨越!更加富强!”

责任编辑:王亚楠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