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伟大新时代 唱响住建最强音>>改革人物

危国永:用打理家的理念来建设县城

2018-12-16 17:23: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尘土飞扬、垃圾围城,私搭乱建、秩序混乱……昔日“脏乱差”的枣强县,如今已被“洁净亮美”的县城新貌所取代。

一本本规划设计,指挥着城市的发展方向;一条条城市道路,拉开了城市的框架;一个个重点工程,夯实了城市发展基础;一幢幢精品建筑,提升了城市的品质。

枣强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住建局局长危国永(居中)

枣强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住建局局长危国永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也是践行者。他常说,这里是我家,把自己的家打理好,是我应该做的。如果大家都把这里当做自己家,枣强一定会越来越美。

蝶变得益于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

枣强县,一座典型的北方平原县城,经济体量不大,没有大拆大建,县城建设综合排名却由全省后30名越居第4名,并连续承办了全省重点推进县县城建设现场会、全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现场会。被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树为“全省县城建设跨越赶超”典型。近四年来,连续获得省级园林县城、人居环境进步奖、全省首批十佳洁净城市第二名、河北省人居环境奖等殊荣。

一个小县城是如何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探寻出一条新型城镇化路径的呢?其关键就在于做好了规划、建设和管理“三张答卷”。

一座城市的崛起需要决策者的睿智、勇气和决心。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和纲要。没有好的规划,城市建设、管理与经营都无从谈起。

治理前的县城

“几年前的枣强,给人印象是尘土飞扬、垃圾围城,私搭乱建、秩序混乱。由于全省排名倒数靠前,通报批评是家常便饭。我们痛定思痛,决定彻底扭转这个局面,并专门安排人员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总结出一条体会:县城要发展,必须抓规划。”在危国永口中,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天,是城市建设的法律,是城市建设的依据。枣强蝶变,就得益于高起点和高标准的规划。

一个欠发达的平原县域,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十几个亿,但是为了做好规划,枣强不惜财力,先后斥资7000多万元,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高站位,聘请了上海同济大学、青岛北洋设计院及中国建筑技术集团等国内顶尖设计单位,以特色产业强县、文化历史名城、生态宜居福地为目标,结合县域实情,勾勒了“一线两城”的发展布局,确立了“西进、北拓、东抑、南限”的发展走向,编制完成了《枣强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启动了县城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西部生态城和高新技术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交通、环卫、供热、给排水管网、绿地系统、绿道绿廊及防涝等专项规划编制,“产城教”融合发展初具规模。

治理后的县城

值得一提的是,枣强县按照“产城教”融合发展的理念,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在县城西部启动建设了7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5平方公里的生态新城综合体、1.5平方公里的教育园区,推进城市建设。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发展离不开城市带动。随着各大园区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随着产业的转型和创新发展,随着教育园区的启动建设,随着商贸综合体的强势启动,随着河湖生态景观带的环城建设,枣强县城已在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上形成初步构架,在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上完美融合。而通过规划的全域覆盖,枣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具备了科学发展的依据。

完善硬件 打造城市生态之魂

如果把城市比喻成人的话,那么,城市的配套设施就是人的骨架、脉络和器官。只有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才能实现城市品位的华丽巨变。

“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群众宜居宜业的幸福指数。为此,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始终秉承园林绿化、自然水系、历史文化三者共融的生态修复理念,打造城市生态之魂。”危国永说。

治理后的县城

绿色是城市建设的主色调。枣强县尊重场地记忆,广植乡土植被,大力推进公园绿地拓展、绿色街道创建、宜居家园美化、生态屏障保护,破硬还绿、庭院增绿、见缝插绿,并坚持保留原有植被,加以保护。目前,全县园林绿地面积已达576.64公顷,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38%,绿化覆盖率超过41.1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69平方米,各项绿化指标均已超过国家级园林县城相关标准,全面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城市园林景观。

把城市水系作为景观轴,依托卫千渠、索泸河,维持原有地貌和植被,最大限度地扩大绿量、完善水系、做好配建,结合河道清淤、岸线梳理,建湖留水,依水造景,联景成园,形成了生态涵养、自由蜿蜒、开合有序、亲水宜人的自然景观。目前,北湖公园、生态公园、南湖公园连成一线,形成了一条绵延近十公里的绿色自然生态廊道。

坚持融入文化印记,彰显特色风情。投资4500万元的董子公园,以董子“大一统、万物聚合”思想为设计理念,融交通、环境、功能、山水、艺术为一体;投资2000万元的移民文化园,以移民文化为主线,定位“移民寻根问祖、民俗观赏体验和生态休闲游玩”三大功能,集寻亲旅游、文化馆藏于一体;投资5.5亿元建设的民俗文化步行街,着眼于文化滋养、民俗欣赏、旅游购物、休闲娱乐、创客空间、健康养生六个方面的功能定位,还原历史文化,全面展现这座千年古县的“枣强记忆”。

在城市建设推进中,“一河两湖”景观带是百姓好评最多的一个景点。回忆起当时的拆迁改造过程,危国永提到,这里面还有一个“龙须沟”的故事。原来,河湖景观带最早是紧邻老城西侧的一条臭水沟,领边地块甚至零地价招商都无人问津,还要对周边的家属院和村庄进行拆迁,整个地块超过1500亩,因为矛盾多、任务重、难度大,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不少人表示再推一推、等一等,不要急着去碰这个霉头。

关键时刻,枣强县委、县政府公开表态,这个棘手问题,必须一举拿下。县党政一把手亲自盯办解决建设启动资金、征地拆迁、改造施工等难题。

该片区1500亩地拆迁征收后,除去回迁楼,还剩余1300亩地,出让过程中获得9个亿的出让金。秉承经营城市的理念,枣强先后投资1.5亿建设了全民健身中心,投资2000万建设了第五小学,投资2000万建设了移民文化园,投资3个亿建设了一河两湖景观带,县城西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一河两湖”景观带呈现在人们眼前时,大家无不拍手叫好。环境越来越美,前来枣强投资置业的客商也越来越多。

“共赢式”管理变“体内循环”为“内外融通”

城市要扩展规模,更要注重内涵的提升。城市工作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无论面对市政设施损坏、乱扔垃圾、乱贴小广告,还是私搭乱建、交通拥堵、工地扰民等城市管理顽疾,危国永总是带领团队从常态化、长效性入手施治,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围绕治理占道经营、乱设摊点和牌匾不统一问题,他们逐门逐户耐心宣传、微笑服务,完成了城区及北出口、东出口的牌匾改造,开辟便民市场近5000平方米,在背街里巷和主次干道均设置了“统一设计、统一样式、统一管理”的便民商摊,实现“主干道严禁、支次道严控、背街里巷规范”的摊位管理格局。

针对建筑物及公共设施上的乱贴乱画小广告、沿街门店的玻璃贴字等问题,实行发现即清除的“一日处治”模式;对于屡次张贴、影响范围较广的小广告,在清除治理的同时,安排专人依广告上联系方式与行为人取得联系,进行说服教育。“为治理城市牛皮癣,我们干部职工齐上阵,与张贴粉刷小广告的展开车轮战。坚持下来,我们就慢慢占了上风,特别是充分利用微信群,千名职工共同关注,发现问题随时上传,小广告在枣强没了市场、没了立身之处,形成了良性循环,现在两三名同志就能处理得很好。”危国永介绍说。

在强化问题治理的同时,他们还不断探索共建、共管、共享的“共赢”管理模式,变“体内循环”为“内外融通”,让城市管理者走上街头,让社会各界参与进来,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住建局每名职工联系10名群众作为志愿者,对城市建设和管理进行监督并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一带十”志愿者活动,每个月至少收集各类意见建议5000余条,通过梳理规整后,交由相关单位分别办结答复,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大格局。

住建局党组成员分别对接一家企业,构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政企共创”格局。通过深入企业走访和调研,开通“绿色服务”通道,激发了企业的“主人翁”意识,自觉把管理和维护好厂区周边环境当作一种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来。自2017年以来,每个季度举办两次“企业献爱心”活动,慰问环卫工人、参与牌匾治理,已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

“枣强有八大怪:一是商贩进场做买卖。二是小广告上了指定牌。三是街道路面修补快。四是烧烤入店无烟害。五是渣土车把“帽子”戴。六是水冲公厕真不赖。七是粗暴执法不存在。八是城管服务不怕“晒”。”衡水日报刊发的打油诗,生动概况了枣强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效。

责任编辑:王亚楠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