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伟大新时代 唱响住建最强音>>改革人物

温炎涛:乘改革之东风 绘美好之家园

2018-12-16 15:25:3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吹响了市场经济号角,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1991年7月,温炎涛从河北工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来到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规划院)工作。此后的20余年间,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温炎涛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规划事业,并见证了其蓬勃发展。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温炎涛

恰逢其时,结缘城乡规划

“我原专业学的是建筑学,当时是热门专业,机缘巧合进入了河北省规划院,当时正赶上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接触到了大量规划项目,做得越多、了解得越多,就喜欢上了这个行业。”温炎涛说。

1991年的省规划院,办公地点还是一座破败的二层小楼。一层办公,二层是单身宿舍。那时只有2个规划室、1个市政室,40余人都在一层办公,全院也只有2部电话。甲方来电,就会有人用带着方言的语调喊人,走廊里会从房间里伸出好几个脑袋确认是不是自己。当时的办公条件极其简陋,绘图工具只有鸭嘴笔、丁字尺、大图板和水彩、毛笔,作图需要自己裱纸,工作效率很低。

“当时规划专业人员少,我承担了平山县开发区规划的任务,用一把大板刷、水粉和清漆,绘制了一幅6米*3米的巨型鸟瞰图矗立在开发区的入口。第三天,石家庄电视台就播发了这个新闻。”温炎涛初次感觉到了规划人的荣光。

1992年,安徽水灾,温炎涛参加了原建设部组织的灾后重建工作。除了完成规划任务,他还深入研究当地建筑风格和民风民俗,独立完成了10个农宅方案设计,有效指导了霍邱县灾后建设。在灾区,温炎涛目睹了灾民失去家园、以酸梨为食的痛楚,也深刻感觉到了灾区人民的善良淳朴,再次意识到规划人肩上担负的光荣使命。回到石家庄后,发现随着规划市场需求的急速扩大、人员规模的扩张,省规划院已经搬到了位于槐中路234号的独立院落中,拥有了3000平方米的办公楼。

伴随改革大潮的风起云涌,1993年到1995年,温炎涛先后赴广东等地工作。“我深刻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在东莞,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北方设计院蛇口分院,我第一次见到了电脑绘制出来的精美画卷。”

规划技术的提升,为河北规划行业注入了新动力。1996年,省规划院开始批量应用计算机绘图,普及CAD制图,工作效率大大提高。2018年,省规划院再易其址,已拥有了8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和200余名员工,设有12个专业设计所、6个管理科室和2个分院。规划软件经过了多次更新换代,并开始启动大数据平台建设。省规划院不仅进行规划、设计,还开展咨询服务,业务范围几乎覆盖了建设系统全领域,服务对象遍布上海、广东、山东、安徽、宁夏、内蒙古、新疆、四川、海南、西藏多地,在省内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树立了主导地位。

时代变迁,见证行业发展

40年来,与改革开放步伐相伴的,是城乡规划事业的跨跃式发展,并渗透在每个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

1978年到199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务院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国家出台了《城市规划法》,初步确立了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执行依据。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我国正式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全国建设如火如荼,城市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开始启动。

2002年到2012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城乡规划法》取代《城市规划法》,更加关注区域协同发展,开始探索农业农村的规划编制。

2012年至今,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化同步”的发展战略。2014年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标志着我国城乡建设发展迎来新时期。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并提出了“落实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要求,为城乡规划事业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新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留住乡愁”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论断,给乡村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

谈到乡村规划,温炎涛颇有心得,“乡村规划在党中央聚焦解决三农问题后,其方法和理论体系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全国各地大力推进农村面貌提升、美丽乡村和美丽乡村片区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等,规划编制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建设、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建设,规划理论和方法研究逐渐形成体系”。

求真务实,描绘美好家园

借助省规划院的平台,温炎涛主持、参加了大量村庄规划任务,也承接并出色完成了大批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重点任务。其主持或参与编制的乡村规划共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5项,河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成果奖18项。

2008年到2010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温炎涛带领规划设计团队高水平完成了中央领导关心,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滦平县偏桥村、围场御道口村、易县石家统村、张北县喜顺沟村等村庄的规划设计任务。规划编制过程中,项目组不畏严寒多次深入村庄走访调研,总结提炼当地建设特色,大量运用本土材料和建筑符号,并完善配套设施。在为村庄建设谋划美好蓝图的同时,也注重产业造血功能的建设,以及秸秆气化、污水处理等新技术的应用。

2010年,在河北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中,温炎涛带领规划设计团队,在对当地资源承载力、区域条件、产业特征、政策支撑、牧民意愿、生活习俗详细调研的基础上,配合援疆指挥部确定了和静、和硕、轮台三个县牧民搬迁项目的选址。在产业上提出了“牧民到工人、进城经商、牧民改农民”三种从业转型模式,力求达到“搬得来,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同时,根据当地地域特色和民族风俗,在规划总体布局上,按照“轴带—院落式”规划结构,安排民族交往空间。在小区环境上,突出本地水和石材资源利用;在建筑形式及色彩上,对蒙古族符号“蓝天、白云”进行了提炼应用;在设施配套上,根据当地人的从业方式和生活习俗,增加了农机具存放间、停车场、牲畜棚、蔬菜棚、青储池等设施,高水准完成了牧民搬迁小区的规划设计任务。

2012年以来,在省内救灾、基层建设年、村庄面貌提升改造、美丽乡村建设中,温炎涛先后组织完成了涞源县6个灾后原址重建区规划、沽源县26个村庄规划,以及《正定新城铺镇何家庄村村庄面貌提升改造规划》《京石高铁沿线景观风貌规划》《正定古城美丽乡村片区规划》等多个省级示范村庄和省级重点美丽乡村片区规划。这些高质量的规划项目成为全省农村建设的样板。

为了让农民住上安全、美观、舒适的好房子,温炎涛还组织编制了《河北省民居多样化图册》《民居乡村化方案(丘陵地区)》《河北省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十五件实事图册》《民居节能图册》《危房改造图册》等省内导则规范,以科学严谨、图文并茂的形式指导全省美丽乡村建设。

未来可期,筑梦乡村建设

“从关注村庄布局的合理性、村民生活习俗和民居的风格样式,到注重造血功能的输入、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乃至乡村治理体系和自下而上群众参与的规划模式,感觉越做越踏实,村庄发展越来越可持续,离实现美丽中国梦越来越近。”回顾乡村规划的编制历程,温炎涛感慨地说。

温炎涛认为,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单元,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其目的是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又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突出规划引领作用,达到宜居、宜业、宜游的村庄建设效果,其核心内容既要关注山水田林路湖草等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也要谋划农民生活富裕、农业兴旺、村庄治理规范的实施路径。

“新时代的改革大潮已经开启,既是规划人展望未来的关键时刻,更是我们追梦、筑梦、圆梦的理想时代,”谈起规划事业的前景,温炎涛满怀信心。

 

责任编辑:王亚楠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