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投票

勤俭家风 薪火相传

2018-12-10 17:05:1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40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我家一直奉行着“勤劳俭朴”的家风。

八十年代初,身为民办教师的父亲考上了河间师范。穿着蓝粗布衣的父亲,带着一篮子玉米饼子和一罐头瓶咸菜,踏上了求学之路。身为农民的母亲,在家种着十几亩地,还要照顾我和弟弟,当时我三岁,弟弟一岁。艰苦的生活没有难倒他们。父亲在师范读书舍不得吃学校食堂的饭菜,每星期都要回来取走奶奶早已贴好的饼子。他穿的蓝布衣服都洗的发白了都舍不得换新的。母亲在家任劳任怨,上养老下养小,一分钱掰开当两分花。母亲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小时候吃饭常记得,每当馒头出锅或者熬粥留下的锅巴,父亲总是用铲子轻轻刮下来,吃得津津有味,还说这玩意儿最香了。及至我上了泊头师范,在师范食堂墙上看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才明白父母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者和践行者。

我记事的时候起,就经常看到父母终日劳作的身影。尤其是到了麦收时节,母亲累的让人心疼。我只记得七八岁的时候,天不亮,母亲带着我去割麦子。母亲弯着腰,成90度,一手拢住一把麦杆,一手挥动着镰刀,齐刷刷得把麦子割下来。一直到将近晌午,母亲累的腰都直不起来。母亲说,勤来勤去搬倒山。父亲教书回来,拉着一辆木车来拉麦子,满载而归的木车把父亲的肩膀勒出了血痕,可父亲说:“这算什么,以前人们都是拔麦子,那才叫累呢!”农村有句话叫“老牛怕秋头,好汉怕麦收”,但是从我的记忆中,父母就从没怕过,他们总是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把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把吃苦耐劳的种子种在我幼小的心上。

80年代后期,日子渐渐好过了,家里买了一头牛。父亲东拼西凑,又买了一块地基。每到农闲时节,父亲和母亲就赶着牛车,去村头拉土。父母硬是靠这辆牛车,把五大间房的地皮给垫起来了。现在住着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母亲说,那头牛可没少出力气啊。可母亲却从不提她为此付出多大的劳累。父母的勤劳简朴也传递到我和弟弟身上。小学六年级参加农场劳动,摘棉花比赛,身矮力弱的我硬是得了第一名。老师奖励了我二十个作业本,我用了好几年。

1996年我考上了师范,弟弟也上了高中,家里的负担日益加重。家里种了三亩西瓜,父亲教书帮不上忙,母亲整日在地里摸爬滚打。尤其是在压瓜时节,母亲总是吃过午饭,顶着毒辣的太阳去压瓜。她说,天越热,瓜秧越软,不容易折断。我能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母亲戴着金黄的草帽,俯身在碧绿的瓜地里,火辣辣的阳光倾泄在母亲佝偻的身上。母亲说,这滋味可不好受,后背像剥皮似的那么疼,可是为了多挣几个钱值得。一次寒假放学,我嫌母亲做的饭不和口味,和母亲吵了起来。母亲说:“你回来了,这菜还是专门给你做的呢。你在城里吃惯了好的,嫌家里的饭不合口了。”后来母亲告诉我,今年家里种的三百棵白菜没到立冬就被人偷砍了,地里只留下十几棵没长心儿的。整个冬天父母没舍得买一棵白菜吃,光吃咸菜了,为了省钱供我和弟弟读书。父母为了儿女受再大的罪吃再大的苦都没怨言啊。

进入新世纪,日子富裕起来了,父母勤劳简朴的作风没有变。父母老了,行动不变,虽然不种地了,但依然热爱劳动。房前屋后,种满了丝瓜和豆角,院子里,也开辟了一块地作为菜园。父亲说:“自己种的菜吃着放心,再说活动活动对身体有好处。”对于穿着,他们从不讲究,妻子和弟媳买来衣服,他们总是说,老了,穿什么时髦啊,暖和舒服就行,把钱省下来给孩子们吧。

40年风雨历程,我们家由贫穷步入小康,唯一不变的是勤劳简朴的家风。我愿意把这颗火种传递给我的孩子,代代相传,永不泯灭。  (郭卫)

责任编辑:韩文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