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投票

改革富民 勤俭厚家

2018-12-10 16:48:0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初始之际,我们这一代人还小,没有太深刻的记忆,但公公婆婆则是改革开放真正的见证者,参与者。40年来,他们经历了风风雨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如今幸福美好的大家庭。

当年白云和黑土结婚的时候,家里最奢侈的一件家用电器是手电筒,我们听到都笑的前仰后合。但是,我们家公公婆婆却说,这真不是笑话。婆婆是一名小学教师,公公是一名军人,转业后在林业局上班。60年代,同样一片黑土地上,他们结婚时,全部家当是同事亲友送的贺礼,几个盆和暖水壶。盆上架个板子,便成了吃饭的桌子。两人每个月只有几十元的工资,除了日常花销,还要在年底给家里的老人寄钱。除了过年外,桌子上几乎不会出现鱼肉,衣服也是破了补上接着穿。

随着三个儿子的出生,二人世界变成了五口之家,家庭开销也越来越大。那个年代还是计划经济,买东西都要凭票。一家人过得好不好,全看当家的会不会计划。婆婆是一名数学教师,在她的精打细算下,一家人过得吃穿不愁,甚至可以给孩子们少许的零花钱。但一家人仍旧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一身衣服总是从大儿子开始三个孩子轮流穿,出去玩看到废弃的木柴孩子们也会捡回家烧火用。70年代末期,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家里三个孩子都上了学,老两口上班。富饶的黑土地上,林业人靠树吃饭,物产丰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三兄弟中十几岁的大哥,酷爱机车,想办法买到一辆破摩托,自己修好了,骑着到处兜风。80年代中期,由于森林的过度砍伐,新的树还没长起来,林业人走到了尴尬,生活发展受限。于是,除了孩子中的老三上了大学,其余家人都回到了老家发展。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不怕有劲儿没地方使。老大老二两个小伙子,不怕苦不怕累,用自己的拼搏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90年代,家里的第三代人出生了。用爷爷奶奶的话说,这是生在蜜糖罐里的一代人,许多吃的、用的东西都是他们那个年代见都没见过的。退休的老人们,此时便成了家里的后盾,看孩子、做饭、接送孩子上学,让年轻人有充足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事业。

2015年,两位老人要回东北办事,一路上的新奇事物更是让两位老人深深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之前出远门都是绿皮火车,这次,不光坐了飞机,还坐上了新开通的高铁,手机上点一点就能打到车,这样两位老人感慨不已。虽然之前的老房子经过各种新建改造已经找不到了,但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也令老人们眼前一亮。不仅如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绿化环保政策,之前被破坏的森林也得到了恢复,一片片绿色的林海又出现在了广袤的黑土地上。虽然生活条件变好了,但一家人艰苦朴素的家风仍然没有变。两位老人时常嘱咐家中的孩子,一定不能忘了过去的苦日子,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绝对不可以奢侈浪费。挂了几十年的老钟,用了几十年包饺子的牛骨片,一副磨得发亮的象棋便是公公婆婆最心爱的物件。

到今年,两位老人已经携手走过52年时光,他们也一同见证了改革开放的40年变迁。儿子儿媳们有的在政府部门上班,有的在企业里,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孙子孙女们也都学业有成,时常回家看看看望爷爷奶奶,陪老人们唠唠嗑。公公婆婆也学会了用微信,通过语音视频联系老朋友老同事,在商场里用手机支付买东西等等。面对新鲜事物,他们经常会感慨,多亏了改革开放,才有了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好多东西放在过去,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堆在墙角的蜂窝煤,土坯房,磕坏了角的搪瓷碗也许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那段奋斗的历史永远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留下了为了美好生活奋力打拼的信念。  (彭丽丽)

责任编辑:韩文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