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投票

改革发展 “房”兴未艾

2018-12-10 16:46:5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我生于1984年,基本上属于“长在阳光下,沐浴春风里”的新一代,虽然当时的中国农村物质生活还没有极大丰富,但我我这一代人的童年已经完全摆脱了饥饿和寒冷,过上了吃得饱,穿的暖,上得起学的生活。

记得小时候,家里住的房子还是土坯做的,已经是三四十年的老房子了,冬天漏风,夏天漏雨,远远望去,斑驳的土墙上满是岁月的风霜,一块块剥落的墙皮在风中摇晃。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广,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劳动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在我四岁的时候全家人离开生活了半辈子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砖房。尽管家里条件好了,但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勤俭节约的传统一直都没有变过,父辈们不懂太多的大道理,但爷爷经常念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诉我们一针一线来之不易,都应该好好珍惜。

1997年我14岁,从中心小学去初级中学念书,国家提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教育的作用日益重视。作为全乡第一批入住教学楼的初中生,我们内心无比的激动。开学前夕,学校组织了一次升旗仪式,当我们背对着拨地而起的楼房,面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高声唱起《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民族自豪感”作为一个以前只活在书本里的名词第一次鲜活了起来,我透过身后的楼,身旁的树,面前的五星红旗深切的感受到了它,那是一种来源与血脉的光荣和尊严,一种能跨越万水千山的眷恋,一种想为之努力奋斗,想看到它繁荣富强的感情,它通过一面红旗和一首歌将我们联系到了一起,并在我尚且年幼的心中播下了一粒种子。

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而改革开放的成就之于我——一个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则是始于一条通向平等和自由,真理和未来的求学之路,我沿着这条改革开放所铺就的智慧道路走出了原来的小村,迈向了更广阔,更精彩的天地人间。

时光荏苒,转眼我初中毕业,高中毕业,抗起行李去远方求学了,我心中牢记着父母叮嘱的话“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也一直坚持着自己做人的原则,努力学习知识,用心结交朋友,直到今天,除非实在不舒服,我都不会剩菜剩菜,吃多少买多少。路过水房只要看到有水龙头开着,不过去关上再走就觉得缺了点什么,浑身都不自在。我想这是我父母希望看到的,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2010年,离家6年之久的我踏上了归途,家乡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家里盖起了二层的小楼房,电话机、洗衣机、冰箱、热水器、微波炉等家电也陆陆续续到了位。有了明亮的玻璃窗、有了漂亮的瓷地砖、有了宽敞的客厅、有了舒适的卧室……

宽敞的柏油马路代替了泥泞的乡间小道,公路两边原来的平房很多都盖起了二楼或者三层的小楼,从前只在城市见过的服装店,超市,饭店现在比比皆是。走在街道上,店铺林立,小轿车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这已经不是我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乡村,而是一座正在成长中的小城市。

想起曾看到过的几句诗“你曾是低矮的木屋,抬着望眼看太阳从西边的山岗降落,月亮从东边的山岗升起。现在你忽然长高了,宛若穿浅色长裙的女子,站在四月晚风里,杏花春雨一阵一阵飘洒,淋湿你的长发我的诗韵。扑进你的夜里,远处闪烁的霓虹灯,照亮我向往已久的企盼。”我想,这是我对家乡最好的赞美和表白。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家乡的蓬勃发展,正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千千万万农村发展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40年,相对中华文明5000年,近乎弹指一挥间。然而,正是这短短的40年,它在华夏民族的史诗上,真真切切留下了不朽的名句,在民族复兴的画卷上,可谓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为自己出生在这一年代而自豪,更为自己是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而骄傲,我满怀希望地去迎接改革开放的下一个年代,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繁荣!  (苑晶晶)

责任编辑:韩文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