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投票

“八叔”的故事 ——从孝顺儿子到亲民好书记

2018-12-10 16:31:2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我是河间市兴村乡大庄村一名普通农民,提起八叔总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事。八叔、八爷、八师长,是村民们对石炳启书记的爱称,八叔比我大12岁,按石姓家族辈分序我称他叔叔。八叔出生在一个最不起眼的村庄里,一个最为普通的贫民家。他是父母的第八个孩子,乳名叫做老八,记得他父亲是一个结实能干永不服输的倔强老头,母亲是一个勤劳聪明三寸金莲的老太。八叔传承了父母的优点,村里老辈人挂在嘴边的话是这孩子太仁义!太强了。

我8岁那年,也就是1978年初春,八叔迎着中越边境的硝烟参军去了遥远的重庆,迈入了军旅生涯。他第一次探亲是1982年的秋天,他提干了,从重庆调回了北京,后来他回家次数逐渐增多,最高兴的是老年又得一子的老爷爷,每天身上穿着八叔从河南捎来的皮大袄,手里提着八叔从重庆带回的小竹椅,嘴里叼着八叔从北京买来的大前门,前去村北老人们聚集点晒太阳,馋得村里老头们羡慕不已,日复一日,老爷爷八十五岁那年含笑走完了人生历程。

老爷爷走后13年日子里,八叔回家次数更勤了,开始一个月,后来半个月,最后每逢周末就回家看忘年迈的母亲,尽管家里7个哥姐把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用他的话说“不看一眼老娘,心里就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老奶奶身上穿的,手上戴的,耳上挂的都是货真价实。八叔经常教育我们,不管母亲多么贫穷困苦,儿女对他的爱决不含糊,八叔每次回来,北京名产小吃带来满满几箱子,再次回来,所剩之物老人就高兴的分给孩子们享用!每当这时候也就是儿孙们最开心的时刻。从贫苦中走过来的人最懂得节约,老奶奶经常跟人们“炫耀”儿子从北京带来的物品多便宜,食品真好吃,老太太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让咱老八给俺也带点。八叔说“老年人花钱心疼,为了不让老母亲心里不舒服,我花10元钱买的东西就说成5元”,这是我后来知道的。八叔讲,当年母亲手里保底零花钱是5000元,估计低于这个数字我就及时补充,担心老母亲手里钱少了舍不得用,给老母亲钱时每次放在不同的地方,走后告诉姐姐放钱的位置。八叔对岳父母也是一样的,他说“岳父是老干部,不需要钱,但每当我去沈阳出差必去鞍山看望他,每次都放下2000元不等,这样才觉得心里踏实,并告诉老人自己没有跟妻子说,岳父跟其他子女说没有见过这样的女婿,给我钱还不让我女儿知道。八叔母亲从40岁开始患有哮喘病,每到冬季病情加重,八叔八婶从北京带来好药保障老奶奶的身体健康,在老奶奶病重的半年多时间里,八叔八婶更是想尽一切办法医治老人病痛。2000年冬天,老奶奶离开了她的子女们,村里人知道要不是这个老儿子,一个病歪歪的药罐子怎么能活到八十四岁高龄。

八叔在部队工作很出色,从学生走上了师职军官的岗位。转眼四十年过去,八叔携八婶又回到了故土大庄村,过上了农家田园生活。真是无巧不成书,1978年的初春八叔离开家乡光荣的当上了一名解放军战士,2018年初春八叔被兴村乡政府任命为大庄村党支部书记,八叔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腾飞的岁月历练了自己,苍天赐给了我们大庄人这个活菩萨,我们欢呼,我们呐喊。上任伊始,八叔走街串户,把村民当亲人,为了让村民们安心放心,把在河间城里的住房低价卖了出去,搬回农村老宅居住。他进入农家小院里,坐在农户的炕头上,站在农民的田间里,用眼观察民需,用脑了解民意,用心化解民忧,用脚丈量民情,用身体验村民的冷暖。把群众放心上、当亲人,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响应,村民有事没有事都喜欢找他聊天,有化解不了的矛盾他调解后心里就舒服了,孩子们结婚都让他做证婚人。昔日大庄村是河间的后进村,街道脏乱不堪,村民素质较低,邻里吵架,儿女不孝的很多,从八叔上任,吵架的少了,说三道四的人没有了。村里每个家都成了他的家,每个人都成了他家里人,村里五百多口人,他都一一关息,他说不能漏掉一个人,被村民们亲切的称为大管家。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大庄的天空蓝了,街道整洁了,没有了脏和乱,没有了不文明行为,有的只是欢声笑语,一片和谐的景象。

我相信,我们大庄人相信,我们全体村民都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会共同努力,让大庄村名副其实。 (石振江 )

责任编辑:韩文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