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泉韵归来

2018-12-03 14:26:19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麻国栋、邢云   编辑/睢泽昆    图/霍红军

 

“百泉、狗头泉复涌啦!”

消息一出,各类报道迅速占领了邢台市乃至河北省媒体的重要版面。不少当地人专程赶到邢台经济开发区,一观清泉涌动的风姿。

一汪水,怎能激起这么大的“浪”?你可能不明白,邢台人对百泉复涌的执拗,不仅在于对环城皆泉的追忆,更在于它与当地人生活休戚相关,经历千年沉淀形成的一个由“泉文化”“井文化”为根衍生的文脉。那个水乡梦,早已深深刻在邢台人骨子里。

两泓泉 荡开心中的涟漪

一个水泡,从地下岩缝钻出来,随水流漂移,最终奔向阳光的方向,从泉眼到水面,肆意舒张蜷缩了许久的身躯,“咻”的一瞬间,荡开邢台人心中的涟漪,许久不能散去。

从无人机同传回的实时画面,我们得以观赏狗头泉复涌的全貌:碧绿的泉池如同一块翠玉,颇有“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境。岸边金黄色的芦苇荡,为“碧玉”镶上了金边。

下到泉坑,来到泉畔。清风徐来,水面倒映着岸边的树木和房屋,呈现出一派美丽安详的田园风光。附近村庄鸡犬声传来,引人遐想。

不是之前复涌的小水坑、小水洼,而是面积2.2万平方米的水面,连狗头泉公园负责人赵永刚也是又惊又喜。 “9月水位涨了1.9米,10月份涨了2.97米。现在最深处约20米。”

大量涨水的情况同样发生在百泉。目前,其水面已达1万平方米,绿树、芦苇、野草把水面分割成一个个小池子,各有风趣。

说起百泉的故事,喝泉水长大的人们,两眼瞬间就有了光芒。

百泉社区的梁胜义说,1976年的时候百泉有近300亩的水面,水深至少20多米,当时这里还举行过“水中行大船”的比赛,村里人的游泳都是儿时在这里学会的……

那时候像鹭鸶、白鹳、灰鹤、翠鸟、黄鹂,叫上名跟叫不上名的鸟得有几十种。鲤鱼、草鱼、小鲫鱼、黄鳝、虾多着咧,河蚌都有拳头大。

泉文化 心底抹不去的印记

在数千年前,邢襄先人选择了太行山东麓古黄河流域一片水美草丰的地方作为栖息地。这里物产丰厚,成为先秦各朝王廷看好的采邑封地,于是便有了祖乙都邢,有了邢侯,有了今天依稀可见的古城池。

这里百泉竞流,一锹一井,才有了“井方”的称呼,“井方”进而演化成“邢”。邢台因而也被称为“百泉之城”。

“百泉”有两层意思,一是特指邢台市开发区百泉社区与北厂村之间的多个泉眼;二是泛指邢台市区和周边的达活泉、狗头泉等15个泉群。

百穴水涌,终年浇灌着下游几十万亩良田,其数量之多、景色之美,堪与泉城济南媲美。

明清时期,邢台地区称顺德府,人们总结的顺德府十二景中,就有两大泉景——百泉鸳水、达活龙湫。

邢台文史研究者、专栏作家,已故的吕德海先生,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景色:站在古城墙上,环顾四野,清泉如沸,喷珠撒玉,青纱帐里,芦苇丛中,飞鸟成群。虽无渔舟唱晚,但有江南神韵。

著名画家吴冠中,上世纪60年代曾经在达活泉写生。

泉,是邢台人心底抹不去的印记。

泉水涌 触摸美好未来的强劲脉搏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增加,地下水超采导致泉群逐渐衰竭,邢台四周大片的湿地快速退化。泉眼尽数干涸,少数虽经历过复涌,但大多短暂、量少,直至今天。

有分析认为,降水充沛是泉韵再现的重要因素。今年1至9月份,邢台市平均降雨539毫米,与常年比偏多12%。

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也是重要因素。当地一方面积极进行流域生态补水,另一方面减少工农业及生活用水浪费,有力地促进了地下水位回升。

随着南水北调引江水置换地表水和地下水,邢台的地下水位预计将持续回升,这座城市也将不断向“遍地甘露溢,平地群泉涌”的梦想靠近。

泉水曾是邢台的名片,也曾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今时今日再见到两泉复涌的喜人场景,仿佛又触到了这个城市未来生态的强劲脉搏。

泉韵归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环邢皆泉”的胜景,或将在不久的未来再现!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责任编辑:刘旸
下一篇: 秋登正定阳和楼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