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冯骥才:每个古村都是一本厚重的书

2018-12-03 14:00:40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传统村落是我们文化的根脉,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不可再生,消失了也就没了。” 

大声疾呼丨“传统村落是我们文化的根脉”

2012年,冯骥才的一句“中国每天消失100个村落”,让古村落话题更多进入公众视野。最近几年,但凡有机会,他都会为古村落保护发声。

“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所以存在的自然村是‘巨量’的,但近年来消失得太快了。”冯骥才发布过这样一组数字:2000年,我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201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70——10年间,90万个自然村消声灭迹。“其中所蕴涵的大量文化信息、形态随之消失,这个损失无法弥补。”

冯骥才近年来致力于古村落保护工作。2012年,在他的呼吁下,住建部、原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工作,希望借此留住那些蕴藏着民族基因与凝聚力的“最后家园”。

“传统村落是我们文化的根脉,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不可再生,消失了也就没了。”冯骥才说,村落不是一个人的家园,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传统村落,留住的不是个人的“乡愁”,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

造访河北丨“每个古村都是一本厚重的书”

20145月,冯骥才因编制《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考察了保定大激店村和清西陵“守陵村”忠义村。返程后,他写下了《保定两古村考察记》,文中说:保定这片燕赵的腹地,每个古村都是一本厚重的书。但过去这些书大都是“无字书”,也很少去阅读它。

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冯骥才曾多次到来到河北,对古村落进行实地考察。

2015年,在邢台召开的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会议上,沙河市政府的一份“沙河古村落保护区”计划书引起冯骥才的注意。他认为,这种“保护区”形式可以把散落乡野的零散又珍贵的民居通过露天博物馆收集起来,把最难保存的人类遗产——历史民居及生活细节保存下来。

“在一些地域内,往往相邻的村落在创建及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冯骥才说,如果把这些相邻又相关的大大小小的村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则有助于村落人文的相互支持以及历史记忆的传承与传统生命力的保持。

他认为,在河北古村落保存较好的涉县、井陉、蔚县等地,也同样适合采用这种“保护区”的方式。

古村前路丨“可以利用,但不是开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经过重新包装成为旅游景点。

对此,冯骥才表示,传统村落旅游不应该过度化,如果不对传统村落的过度旅游开发加以管理,这些传统村落可能得而复失。

眼下,很多古村都希望通过发展旅游来带动经济。但如何把握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尚无清晰、具体的发展思路及路径。而与此同时,旅游开发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具有相当的诱惑力。

“可以利用,但不是开发。”古村落应当如何发展旅游,冯骥才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利用,是指在确保历史真实性和发挥其文化的精神功能与文化魅力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收益,开发则是一心为赚钱而对遗产妄加改造,造成破坏。

“传统村落是脆弱的,旅游要考虑游客数量过多的压力,不能一味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更不能为找来游人任意编造和添加与村落历史文化无关的‘景点’。”冯骥才说,一个地区的经济有兴衰,但唯有文化是永远攥在手中不变的王牌,是永恒的资源。这资源既是经济的,更是精神的。

(综合整理自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国政协杂志、燕赵都市报、济南日报)

冯骥才,1942年生人,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著名作家,被誉为“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人”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责任编辑:刘旸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