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投票

好家风是一所学校

2018-11-28 16:25:0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家风,这是一个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的词语。他虽然的时带有时代的特征,却总能显示出一个大时代的主旋律,他让一个个家庭做为国家的组成单位在我们这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幸福的生活着。我家作为一个祖辈生活在农村家庭,自然也有着特有的家风。

    曾经,我的家是一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在爷爷奶奶的操持下,艰难的生活着。用父亲的话说,那个时候,生活真的没有法子过下去了。生产队的工分是“人七工三”。这个大家庭有弟兄六人,再加上还处在壮年的爷爷奶奶,吃不饱,穿不暧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我虽然体会不到当时的困苦,却可以从父亲那黯淡的眼神中读出不易。我第一次听到父亲讲说这个的时候却有点好奇了:“为什么现在你却有弟兄七人呢?”

    这个问题父亲并没有正面的回答我,他只是笑笑。

    后来我逐渐长大,从别人的口中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原来,当年,做为最小的父亲当时已经十五六岁了,为了吃口饱饭,就随着村里的人到村东的砖窑里干活。每天都得干到晚上十一二点,累是很累,却能挣到比别人多一倍的工分。因此,父亲咬咬牙也就坚持下来了。有一天,他干完活,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在一起干活的同伴也都走了,他就想反正这么晚了,干脆就在窑里凑合一下就算了。由于很累,所以有了这个念头后,躺下就睡着了。

    睡了不知道多久,父亲起来上厕所,却发现在窑门外也躺着一个人,这个人听到了动静就坐了起来。父亲当时吓了一跳,但是很快就发现,这不是村里的人,他不认识。后来经过询问得知,这是一个流浪的孩子,不大,只有十来岁,具体是哪里的,孩子也记不清楚了。原来这个孩子每天都到窑里面睡觉,今天看到父亲在里面不敢进来了。

    再往后的事情由于父亲他们不给我说,爷爷奶奶也早已经去世了,就再也没有人详细说清楚了。反正这个小孩子后来成了我的老叔,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奶奶去世的时候,他哭得很害。

    时间一点点的淡抹着记忆,我逐渐的开始记事了。在我记事之初,村子里有一个要饭吃的老头儿,岁数不小了。这个老头耳朵聋了,在到了饭点的时候,只会大声的喊着:“吃饭啊!吃饭啊!”。而每每这个时候,母亲总是让我拿着一个饼子(我小的时候,生活条件还不好,一年到头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吃上一顿白面馒头。),如果有咸菜,还会让拿上一两根咸菜给了这个老头儿。母亲告诉我说,这个老头儿无儿无女,太可怜了,有一口就给他一口吧。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没有上过一天学,讲不出什么大的道理,她却用行动影响着我的一言一行。

    生活总是平淡的,也许这就是文学作品中所说的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原始韵味。从小耳闻目染的儿子也渐渐长大了。从一年级开始,我就给他讲我的爷爷奶奶的故事,讲她的爷爷奶奶的故事,他总是静静的听,很少插话。很快他就上初中了,由于他学习成绩还不错,每年学期末,学校总是给他发一些奖品,比如本子啦,笔啦。他总是把这些东西都送了人了,说这些东西不如买的好用。

    有一天中午吃过午饭,妻子无意中对我说:“你知道不知道,儿子这学期考试得到了200元的奖学金?”

    “没有啊,没有听他说。”

    “我也是听他的同学的家长无意中说的?怎么没有听他说?”

    下午,我去了儿子就读的学校,找到他的班主任,还真有这么一回事儿。

    “这个臭小子,可别拿着这钱乱花了。”

    “不可能,他不是这样的孩子。”他的班主任老师说,“我问一下吧。”

    晚上,他的班主任说孩子把钱给他们班一个交不起饭费的同学交了饭费了。妻子听说这件事儿后,又拿出了二百元给了儿子,让他给那个孩子再交上点儿,并且给儿子说,如果那个孩子有什么困难,你能帮助就帮助,实在没有办法就回来说一声,一起想办法。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触里,谆谆诱导,亲切教诲,热情鼓励,严格要求,无不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并且影响到邻里和社会。(白建欣)

责任编辑:韩文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