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投票

弯弯碾道碾道弯弯曲折路,改革开放展宏图,一带一路利千秋,巨龙腾飞世瞩目!

2018-11-28 15:52:3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我家门前曾有一个古老的石头碾盘,前几年,每次回家,都会见到很多乡亲在那里乘凉闲聊或沐浴阳光。听父亲说,这台石碾比他还大,是爷爷年轻时,倾其所有,请石匠在我家老宅子前,树了这么一台碾子,供半个村里的人们磨粮。每逢年底,弯弯碾道便热闹非凡。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为了年夜饭吃上一口香喷喷的白面馍,天还不亮,便排队推磨,碾压用水浸泡好的小麦。据父亲说,那个年代的小麦面是不去皮的,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全麦面。

     对于我这个七十年代末出生的农村孩子来说,对碾子的记忆是残缺不全的。我模模糊糊记得母亲在碾子上压过玉米碴子。在外面疯玩了一天的我,回到家,早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碴子粥,来一个暄腾腾的白面馍,还是香味十足的。我与碾子最深的交情,就是在外婆家暂住的日子。那时外婆家人多粮少,外婆经常带我去地里拾麦穗。筐满而归,外婆便把我们的战利品用碾子磨烂,然后给我蒸麸皮面窝头。窝头虽黑,但加上外婆的萝卜咸菜,对于不挑食的我来说是美味佳肴,但对于舅舅们来说是填饱肚子。

    在我的记忆里,这应该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吃用碾子压的全麦面馒头。我也不知道从何时起,专门磨面的机器和作坊在村里安了家,落了户。我只记得我从外婆家回来后,曾向母亲说过几次关于麸皮面窝头的事,说它如何美味,要求母亲给我做,母亲只是笑着说:“真好吃吗?”。当时我不理解母亲的话,现在想来,母亲是觉得我好笑。对她而言,吃了很多年的粗粮咸菜,白面才是最好吃的饭;对我而言,那是一种新鲜食品。

    上中学后,门前的那台碾子境遇日益惨淡,几乎无人问津,只有压年糕面和做韭菜花这两个季节,是她生意兴隆时期。再后来,面粉机又掠夺了她的年糕面生意,只有秋季韭香满园时,村里的爷爷奶奶们,把韭菜洗干净,切碎,用一个大盆子端到这里来。他们先用水冲洗完积了一年的泥土,然后把韭菜放碾盘上,压上几遭也就完事了。我常怀疑这种韭菜花的卫生问题,但听那些老人说,只有用碾子压过的韭菜花才最好吃。这种传统工艺,我不懂!因为母亲是种地的一把好手,总是把我家的菜地经营得生机盎然,品种多样:冬秋有白菜、萝卜、胡萝卜;春天有菠菜、油菜、香菜;夏天有西葫芦、豆角、茄子等,所以母亲从未做过韭菜花。只有外婆做了,分给我们一些。这也许是老人们习惯了旧时光景之故,独好这一口!也正是这些老人每年给这石碾一次欣慰,至少还能在人的心里占有一席之地。看着石碾渐渐退出了生活的舞台,我常常想,倘若石碾有灵性,有思想,是不是也会吟咏:“长江前浪推后浪”的诗句!

    我对石碾的这种情感,一直在我的心里居住了十几个春秋。这期间,搅馅机,榨汁机,豆浆机等各种家用电器如雨后春笋,纷纷进入农家院落,各领风骚。这让石碾彻底关门大吉,成为不折不扣的闲置物。2003年,女儿出生后,这台碾子被乡亲们卸去石磙子,石盘摇身一变,成了女儿和母亲玩耍的场所。那年夏天,父亲怕女儿弄脏衣服,用水冲洗干净,再铺上小凉席,才允许女儿和母亲坐上去玩耍。中午之前,母亲便领着女儿回屋吹电扇,以免中暑。那年盛夏,我花了两个月的工资,为父母装了一台空调,这样,女儿中午和晚上就减少了对石碾的拜访。一是为了凉快,二是怕蚊子太喜欢小女儿。不过,那时候,农村装空调的人家尚少,夏天的晚上,我家门前的石盘便成了左邻右舍纳凉、聊天时的首选石凳。小女顽皮挑食,有时母亲为了让女儿多吃几口吃饭,也会一路追着女儿跑到石凳上,在大家的努力下,哄着小女吃完鸡蛋羹,或喝完一杯奶。女儿是大家的开心果,看到女儿不好好吃饭的情景,不少邻居感慨说:“你看现在孩子们,这么好的东西,都喂不到嘴里,咱们那时候,一年也吃不上一个鸡蛋,更别说牛奶了。”随着女儿的成长,空调逐渐在左邻右舍普及,石盘又渐渐淡出了人群,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记录着历史前进的足迹。

    去年,村里按上级指示,为把我村建设成独具特色的文明生态村,大搞美化绿化建设。同时为了弘扬我村优秀的革命传统,政府建议把我家的石盘移到村口,用水泥固定牢固,竖了起来,并刻上“革命老区欢迎您”七个鲜红的大字,成为了我村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当时虽然不舍,但想到在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石盘终得其所,还能为我村增添一份悠长的文化韵味,我们全家人为她高兴。高兴之余,我们看见空荡荡的大门口,我们全家人感觉好像少了点什么似的。开始的几天里,母亲坐立不安,恰逢女儿第一次离家去住宿学校,她又担心女儿吃不好,穿不暖,几天都睡不好。女儿安慰母亲说:“姥姥,你别担心了,你以为这是我妈的那个学生时代吗?白菜馒头玉米粥?现在学校什么都有,我什么都能吃上。”临走前,女儿在网上为母亲买了一个坐垫,哄母亲说:“咱家的石盘去村口做标志了,只剩下支撑石盘的石头和石磙子了,咱家的凉席派不上用场了,你以后在那里与邻居们歇着,就铺上这个坐垫,不硌得慌,也不凉。” 这才让母亲露出了笑容。

    最让母亲开心的是,女儿把朋友前些日子从泰国为我带回来的风味小吃也一并给了母亲。母亲听说是外国的食品,就跟得到宝贝一样,骄傲地说:“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吃上外国的东西!知足了!今晚上,谁在那里歇着,我就发给他们尝尝。”看着母亲自豪的样子,我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秋夜石凳品食图” —— 一群老人,吃着母亲给他们的小吃,感慨着时代的日新月异!其实这在我们年轻人看来,早已不足为奇了。如今一带一路的实施,什么样的国外美食不能登上餐桌呢?只是母亲和门前的石碾一样,都成了时代的文物。

    今年国庆节小长假,去西柏坡博物馆,女儿见了博物馆大院里的那个碾子,很是兴奋,不由自主地坐在碾盘上留影。她一边拍照,一边说:“当年毛主席和解放军们用的这台碾子成了全国的文物 ,我们家的那台成了全村的文物。”我会心地笑笑说:“是啊,当年,也正是我们党在弯弯的碾道上,与人民群众一起,一步步把中国推向独立,推向富强,推向腾飞的新时代!这正是中国的碾道精神啊!”(张彩茹、郭雪丽)

责任编辑:韩文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