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投票

三代人在一个学校读书 感悟到‘’小学校大变化‘’的过程

2018-11-28 15:02:0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爷爷爸爸和我三代人都在一个小学读书,记忆中最不能忘却的就是家乡那所小学校的巨变。

    爷爷在破庙教室里泥巴课桌上课

    我爷爷小学一年级开始,那时学校是一座老和尚庙,教室简陋破旧,墙壁是土坯,阳光透不到屋内。教室门窗用纸糊,房梁上不时有老鼠和蛇出动,引得同学们仰面听课。课桌是用泥土垒起的一排排台子,学生或坐或跪在土台子后边,破旧的裤子常常膝盖处先磨出两个洞。由于困难,教学条件差,学校没只有2名公办教师(校长和主任)。公社、大队挑选毕业返乡的初、高中毕业生到学校任课。这些民办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资培训,但他们责任心都很强,很多是边学边教、边教边学。上课时,老师手里的粉笔用到黄豆粒大小还舍不得丢掉,粉笔头在老师的手指下化作汉字和小数点。学生的作业本正面写完反面写,虽然物质极度匮乏,但师生们的心里是充满快乐的。

    爸爸时代有了 新房、新桌椅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在国家、老师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校园四周种上了白杨树,建了新平房,添了新的课卓和扳蹬。和煦的春风透过新建的木格栅窗吹进教室,闻着新课桌散发的沁人心脾的木头香味,感觉上学是一件最幸福的事。那时课外学习资料匮乏,为拓宽学生知识多方搜集资料,刻蜡纸油印资料发给学生。从刻写到印刷全部是手工操作,费时费力又需要技术。为提高油印水平,老师常常放学后加班加点,认真练习刻写钢板字,有时还在旁边空白处写些名人警句,画些生动的简笔画。那一张张泛着淡淡油墨味的手刻资料,构成了那个时代莘莘学子求知的美好回忆,也伴随同学们度过了最难忘的青春岁月。

    我们的今天是电脑 钢琴 投影仪新时代

    2010年以来,家乡的小学校,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新建了教学楼,新建了运动场,新配备了体育器材,新增设了计算机室、音乐室、舞蹈室、实验室,添置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粉刷一新的教学楼,四季常青的绿化带,干净平整的体育场,比当年小学课本里的学校还要漂亮得多。 信息化的发展使乡村教育从“农耕时代”跨进“互联网时代”,从“闭塞式”转为“开放式”,学生们不仅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听取本校教师讲课,还能共享全国优秀教育资源。乡村孩子接受了优质的现代教育,和城里孩子一样,舞蹈、音乐、美术、体育等兴趣爱好得以培养,网络的普及为学生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升。过去,很多老教师梦想何时才能用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今,看着孩子们弹着钢琴、跳着舞蹈、用着电脑,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大家都夸改革开放的政策真好。当年那些风华正茂的民办教师,大部分已经通过招考或直接转正,正式成为了人民教师,从事着人们羡慕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现在多数人都退休了)。

    四十年的光阴,使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巨变,这是改革开放的好结果。我家乡这所小学,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祖国面貌一新的变化! (杨晓阳)

责任编辑:韩文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