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投票

老宅往事:三次垫院子

2018-11-28 09:51:5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记事起,我家走的是西门,四间正房,两间西屋,院中三棵枣树高大,进入正房要上五级台阶。后来院落地平逐步抬高,枣树的第一个枝杈离地面仅有二十来公分,台阶也不见了踪影。这是因了三次垫院子的结果。

第一次垫院子大概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但为什么要垫,不十分清楚。记得我家院子很大,南半边好像地势较低,整个院落不很平整,是六三年发大水的缘故,还是原来就这样,不得而知。只记得那年开春后,我家来了两个人,好像是河南的,说家里穷得吃不上饭,出来干点活,混口饭吃。那两个人住在我家西屋,每天不知几点他们起来到村外去推土,只记得母亲做好饭,便招呼他们吃。主食是白棒子面窝头,菜是酱红色的老咸菜、小葱拌豆腐、腥油炒白菜、炒干扁豆角几个轮换着,稀的是红高粱米稀饭汤。看着他们吃,非常香甜,每人至少三个窝头,好像一个月没吃过饭似的。我也饿了,但母亲总是阻止我说:人家出门不容易,还给咱家干活呢,一会儿再吃吧。那几天我们和母亲一般都是吃残羹剩饭,况且还要先让我老奶奶吃呢!中午吃榆皮面饸饹,那两个人都要吃三大碗,轮到我们,如不够吃的话,只能连汤带水饱肚子了。本来半月的活,不到十天就干完了。原来讲好只管饭不给钱,最后母亲还是给他们一些盘缠,两个人千恩万谢,嘴里嘟囔着“谢谢菩萨”,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二次垫院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事。我家宅基地比较大,分两个院,南院南边就是村里的大街,院内坑洼不平,北院就是上述说的院。西边过道里的邻居们都垫了院子,使得过道地势抬高,我家不好出水,加上过道狭窄,不便出入,父亲决定走东南门,从南院往外流水,这样活儿就大了,既要改门,又要垫院子。于是吕汉的我二舅、远亲会儿爷,南岩的姨父爷以及几个当家子都过来帮忙,父亲的好友林起大伯拿瓦刀,负责垒大门洞。好家伙!那几天我家热闹极了,几个人到村东大坑挖土垫院,小推车出出进进,几个人搬砖和泥垒门,忙上忙下。做饭成了大事,我母亲和姐忙不过来,嫁到我村的大姨和邻居大娘大婶也抽空帮着干这干那。好像三天功夫就顺利完工,北院垫高了许多,南院也平整好走了,坐落在两院中间的大门崭新豁亮,记得那天还放了鞭炮以示庆贺。大家吃着平时难得吃的菜,喝着父亲特意从县城买回来的酒,一片喜庆气氛,像是都忘记了这些天的劳累。吃完饭,父亲拿出京胡伴奏,林起大伯即兴给大家演唱了《打渔杀家》、《红灯记》、《沙家浜》等选段,现场叫好声不断,送亲戚朋友们走时,我看到他们还意犹未尽。

第三次垫院子是在上世纪八三年的冬天,是父亲和我以及表哥万良哥、万松哥完成的。为什么选在冬天呢?因为那时农村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了温饱生计,别的季节大家都忙于侍弄自己的几亩责任田,没有闲功夫。但冬天取土有个问题,就是大地都冻上了,没办法挖土,只能每天下午等太阳把地表土暖化,用铁锨一点一点敛起来,弄个小土堆,第二天上午用小平车推回家。由于村民年年挖土,大坑越挖越深,要把土推上来,就要爬很长的坡,装土多了,爬坡太费劲,装土少了,费功夫。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把车装满,像个小山,一个人绷紧腿用劲推,一个人在前面低头用劲拉,出坑后,一个人再推着走。大冬天气温虽低,但我们常常是棉袄敞着怀,头上还冒着汗。如今想到一个词叫爬坡过坎,只有真正吃过苦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个词的深刻含义。

经过三次垫院子,我家老宅有了巨大变化,出行方便了,流水通畅了,整体漂亮了。再怎么变,也改变不了我对所有曾经帮助过我家的亲戚朋友的感恩之情,也包括那两位河南人。

转眼又几十年过去了,我家翻新了老宅,在院子里铺上了灰色地砖,干净又平整。村子里盖房挖地基、整理院子垫土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挖掘机推土机翻斗车随处可见,人工挖土推车的大力气活再也不用干了。走在新农村宽阔平坦的街道上,我坚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祝向前)

责任编辑:王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