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投票

家风传承40年

2018-11-25 18:17:1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197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元年。那时候,我才5岁,生活在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老奶奶年近八旬,慈眉善目。爷爷奶奶、爸爸和娘都是农民,常年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在几代人的呵护下,我和妹妹过着贫穷而快乐的生活。逢年过节,老奶奶的侄子侄女们从大城市寄来许多高级糖果,这是我们兄妹最开心的时刻。她总是笑眯眯的拿出糖果,让我们大快朵颐,然后把余下的分给全家人。

1983年土地承包后,由于全家人吃苦耐劳,科学种田,经济条件富裕起来,成为全村的“万元户”。爸爸和爷爷商量说:“如今日子过得宽裕了,奶奶年纪又大了,咱给奶奶做寿吧!”于是每年的正月初九,我们都要热热闹闹地给老寿星过生日、祝寿。直到1994年老奶奶九十五岁高龄去世。

爸爸为人公道,又极勤俭。曾经担任过生产队长,把队里的农活料理得井井有条,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老班长”。包产到户后,爸爸和娘更是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地侍弄着家里的十几亩责任田。耕耘、灌溉、抓肥、施药,田地里留下了父母日夜操劳的身影。爸爸因此被评为乡里的“种田能手”,获得了写有“勤劳致富光荣”的大红奖状。爸爸用这“汗珠子打脚面”挣来的钱供应我们兄妹读书,自己却省吃俭用,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他去县城赶集卖农副产品,舍不得在外面吃午饭,常常是下午一两点钟了还饿着肚子赶回家里来吃饭。全家四代人却只有一个账本,他把挣到的每一分钱都交到爷爷的手里。他的一生经历了千辛万苦,却没有享受一天清福,因为脑溢血于2003年初匆促地离开了我们,享年58岁!“子欲孝而亲不待”,每当想起爸爸,我的心中就充满了愧疚和遗憾。

爸爸走后,原本幸福的大家庭变得凄凉冷落。我和妻子先后调入县城工作,娘也来帮着我们带孩子。爷爷奶奶暂时住在农村老家。于是,两位老人的衣食冷暖成为我心头的牵挂。

那时候,私家车尚未普及。每到周末,我就坐上班车回到老家和爷爷奶奶团聚。奶奶忙着和我唠叨一些往事,仿佛有说不完的话。爷爷则给我布置了一些家务活:推磨、换面、打扫院落、寻医问药……爸爸不在了,我就是他们最近的亲人哪!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五六年的时间,后来,我们在县城买了比较宽敞的楼房,就把他们从老家接过来同住。

岁月催人老,爷爷奶奶都已进入耄耋之年。爷爷当年是乡里的养鸡能手,科学养鸡,勤劳致富。他的腿因为常年劳累得了动脉硬化,行动已经有些困难,走路需要搀扶。奶奶和娘轮流照顾着他。我和妻子下班后,也加入照顾爷爷的行列,给他洗头、洗脚、喂药。奶奶本是大家闺秀,但长期的农业生产劳动养成了她吃苦耐劳、要强、俭朴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她不讲究吃穿,不向我们提过分的要求,关心着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惦念着在外地上学的重孙子。因为勤劳惯了,有一次,她提出要出去打工呢!

我常想:感谢上苍给了我们照料、依恋长辈的时光,他们的健在,是晚辈们的精神依托。我们这个四代同堂的家庭啊,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幸福就在身边!

2014年初冬,爷爷永远离开了挚爱他的亲人们,享年88岁。

这几年,奶奶明显地衰老了。因为小脑萎缩的缘故,她不再和我讲那过去的故事,甚至连刚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也记不清了。好在衣食尚能自理,好在有我们陪伴在她的身旁。

就在今天——2018年11月10日,我们为家中的这位老寿星庆祝了她93岁的华诞。(张法正)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