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投票

落寂的“老院子”

2018-11-25 17:49:2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我出生在80年代初,是一名典型的80后,我的成长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也见证着共和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生的沧桑巨变。

我的出生地在河北磁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小村庄,村子四面环山,交通极其不便。记忆中的老家是一个中国传统的北方院落,整个院子坐北朝南,从正门进去还要再穿过一个小门才能进到院子里,北面是堂屋,东西两侧是偏房,南边还有几个杂物间。堂屋和偏房由青石台阶连接,房子是青石青砖混搭的墙体,传统的中式木制门窗,院子全是砖石地面,一颗巨大的梧桐树遮住了半个院子,成为孩子们夏日里玩耍的乐园。据说当年这个院子还是当地的一家地主的宅院,解放后归公才分给我们这些穷苦人家居住。一个院子里住进了5户人家,院子人多热闹,邻里相处的也很和睦,每天都是欢声笑语不断,这里也承载了我童年时代的成长印记,直到现在我都依然很怀念那些不是一家的“一家人”。我们一家父母加上我们姊妹三个就挤在一件低矮的青砖偏房里,屋子里有一个土炕和桌椅板凳几件简单家具,青砖铺地,坑洼不平,后来等我大点的时候才拆了土炕,地面也做成了水泥地面,也算是来了一次“豪华装修”。等哥哥到了成家的年纪,父母就只好把另一间存放杂物的房间收拾出来,我们住了进去,把原来的房子腾给哥哥当了婚房,勉强给哥哥娶上了媳妇。在那个年代,日子虽然清苦,但能有一间不漏雨的房子我们也已经很知足了。

9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们院子里的其他几户陆陆续续都盖起了新房,搬离了那个有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院落,老旧的院子越来越显得有些“落寂”。父亲和哥哥也开始商量着要盖新房,几百块钱批了一块宅基地,又东拼西借凑了一万多块钱,就开始动工了。父亲和哥哥每天都在新房那边忙乎,我也时常跟着去凑热闹,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我心里知道我们快要住上新房了,班里已经住了新房的同学就再也不能笑话我了。

终于盼到了搬家的那一天,按我们农村的习俗,亲朋好友也是要过来给“暖房”的。那一日,父亲和哥哥都喝了不少的酒,脸上的笑容也一刻没有落下,一会向这个亲戚介绍说:“墙上贴的这光溜溜的东西是瓷砖,城里的房子才会用的,贵的很啊!”一会又向那个朋友介绍说:“这是铝合金,高档货,比我们的木头门窗结实多了……”听着院子里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我明白,他们此刻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却有点莫名其妙的怀念起那个已渐渐空置的老院子。

一晃又是10多个年头过去了。曾经被父亲和哥哥引以为豪的“贴瓷砖”的房子已经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人去房空”。伴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也大步流星的变成了“城里人”,住上了梦寐以求的“东有暖气、夏有空调”的楼房。哥哥几年前就已经在县城里安了家,我也在县城买下了一套三居室的楼房,我的孩子也在城里上了小学,彻底离开了那个曾满载我童年记忆的老院子。(冀中能源峰峰集团万年矿掘进区 崔丰亮)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