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投票

让家庭飘逸着翰墨书香 ——谈谈我的家训家风

2018-11-25 15:59:4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马向齐全家福(2016年10月马向齐家)

我的家训家风是:博学向上,自强不息,修身齐家,修己安人,奉献社会。它是经三代人几十年间的相互影响和熏陶而逐渐形成的。

首先是我父亲,他生于民国元年(1912年),读过私塾,具有良好的中国旧学的功底。父亲十几岁时到天津学徒,20世纪30年代自己创办了天津著名的恒泰货站,任经理,买卖经营的规模很大,有过十分可观的资产。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货站迅速败落,后全家迁居北京。解放战争时期父亲投身于中共地下工作,1949年人民解放军渡江之后,组织上让他南下开辟地方工作,因我的哥、姐都年幼,剩下母亲一人带几个孩子无法生活,因此未去。新中国成立后,遵循我奶奶的意愿,举家迁回老家任丘务农。父亲有四大特长:书法特别好,主要是楷书,我们小时候每年春节前他都给乡村们写对联;珠算打得好,五六十年代曾在村里和生产队里当会计;认识的汉字特别多,许多非常用字他都认识,是“活字典”;擅长写各类应用文,我们小时候乡村文化人较少,父亲经常给乡亲们代写书信、红白事上的文书等。父亲的文化,对年幼的我们既构成了一种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又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使我们在如此家风家教中熏陶成长。

记得在我十几岁上中学时,父亲曾多次告诫我:“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有所造诣、有点出息的人;要能够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国家、为社会、为别人办有用之事,这样的人,也许平凡,却也高尚。”(大意)当时,我把父亲的话写在了作文里,老师在班上宣读了我的作文,给了我极大的鼓励。父亲的话,便是我开头提到的20字家训的雏形。

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爆发了“文化大革命”,1972年高中毕业。那时的中小学,根本学不到什么知识,但我受父亲的影响,平时爱读书,总想把父亲的希望变为现实;因此,1977年冬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便考入了辽宁本溪师范中文专业,毕业后成为中学语文教师,后到党政机关从事文字工作18年,其中任丘市教委6年,任丘市政府12年。自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之后,我和爱人一直不忘父亲的遗愿,一直牢记“至要莫如教子,至乐莫过读书”的中国古训,努力营造家庭的文化氛围,追求家庭的文化品格,让家庭飘逸着翰墨书香。

首先是以身作则,为孩子做榜样。清王永彬《围炉夜话》中说:“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辞也。”其意是说,父兄如有好的德行举止,晚辈可能学不像也比不上,但如果长辈有不好的行为,则晚辈一定能学得惟妙惟肖。可见,长辈要教育晚辈,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做晚辈的表率与楷模,而不只是在言辞上下功夫。这些年来,我和爱人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都没有任何吃喝玩乐的嗜好,更远离舞榭歌台、纸醉金迷的场所。我是上班写公文,下班回家读书治学写文章。到目前,已出版《夜读拾零》《含英咀华集》《逝川集》三部文论集;并给25位任丘及外地作者出版的书籍撰写了序或跋,给市一中新校区和河北任丘石油国家矿山公园撰写了碑文;2009年初退居二线后,又担任二轮《任丘市志》主编至今。我爱人除读书学习之外,退休后专攻中国画,主要画牡丹,系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近年索画购画者络绎不绝。我和爱人的所作所为,虽然距古人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还很遥远,但我们为之努力了。我们的所作所为,对两个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我们全家最喜欢《诗经·周颂·敬之》中的一句话:“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这是我们全家人的座右铭。“缉熙”读作“qì xī”“发扬光大、积渐广大”之意。

其次是加强家庭的文化建设,竭力创建学习型家庭。我们全家四人别的可以没有,但每人都有一个书桌、一至两个书架。从两个孩子上小学起,我们就经常在一起读书,一人读大家听,听完后共同分析评价,这叫“家庭读书会”,也是共同搞“精神建设”。2002年11月12日《沧州日报·狮城晨刊》头版头条曾以《马向齐的家庭读书会——十六大精神成了学习主题》为题报道了我家读书会的情况。2002年初,我们全家共同研究,制定了“家庭公约”十四条,共同遵守,谁违反了要挨批评,并做出检讨;2002年11月19日《沧州日报·狮城晨刊》头版头条曾以《道德建设从家庭做起、民族精神从小处培育——一个普通百姓的〈家庭公约〉》为题予以报道,11月20日《河北工人报》第一版、是日晚“任丘电视台·任丘新闻”也均报道了此消息。

最后是培养兴趣是坚持好家风的助推剂。这些年来,买书、藏书、读书、写作是我们全家最大的乐趣,我家中没有华美的贵重物品,有的只是书。一家人在一起徜徉在书海里,与古圣先贤和诗人骚客们在一起,展开心灵的对话,“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晋·陆机《文赋》),其乐无穷,其趣无穷。 2002年9月17日上午,市妇联在市招待处举办首届“全市家庭美德事迹报告会”,我曾以《生活和工作的路》为题发言,其后不久,便正式形成了我家20字的家训,至今已13年了。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使两个孩子都养成了自觉读书、追求知识的良好习惯。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比学校教育还重要,这恰如荀子所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劝学》)。长女在市国土资源局从事文字工作,并任《任丘国土报》编辑。长子于200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理论专业,2012年暑期毕业后,恰逢沧州博物馆招聘工作人员,他以笔试分数第一的成绩应聘成功,在沧州博物馆从事文字工作和专业研究。他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尤其是读中国古代经典,并擅长写文章,已在报刊发表艺术评论数篇。长子目前知识已比我渊博,在读古书、书法绘画、识文断字上很像他爷爷。直到今天,每当两个孩子回到家,我都与他们谈论读书学习、探讨写作之道,始终把学习摆到家庭生活的重要日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社会文明教养、德行培养和文化传承的第一驿站。家庭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民族素质的高低,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家庭文明程度的高低。家风正则社风正,家风清则国风清。家训、家风和家教,事关天下社稷之重,不可忽焉!(马向齐)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