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投票

我的家风,我的魂

2018-11-25 15:39:2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是圣人的家训。

“断机教子”、“三迁其所”。这是孟母的家教。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诸葛亮的家训。

人无志,非人也。这是稽康的家训。

……

古往今来,多少名人大家以自己的亲身所为,总结了多少成功的家训,沿袭了多少典范的家规,传承了多少良好的家风!

如此家训家规,已然化为历代的教育理念,千百年来,为华夏儿女世代传承。这些章句本身就是凝练优美的诗句,顿挫有致、朗朗上口。无论表层字句的美学意义,还是深层内涵的指导价值,都远非普通百姓所及。

尽管如此,但不能不说,我的家风,虽未成文更无范本,却也震撼。她已然将诸上思想化为实质、包含其中。只是,我的家风朴素得如同乡野不知名的素色小花,不究而不知其名;我的家训含蓄得如同田陇已低头的成熟谷穗,无言却很有内涵。

正是因了这个原因,她需要从过往中沉淀,从琐碎中提炼。

之一便是“朴实无华”。

父母如今都是年过古稀之人,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大字不识一箩筐。在我姐弟三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任何诗意的文字,甚至现在深深回想起来,脑海中也捕捉不到他们成篇的说教。因此,我们的家风早就像白水煮稀饭那样,浑然天成地融入到他们几十年的身教之中了。在面临人生际遇之时,我都能清楚的知道如何做人、怎样处事。父母带给我的影响,虽无形式却深入骨髓。反思自己平时的言语表达,每每以说老百姓的话而自诩,并且高调宣称:只有劳动人民的语言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尽量说白话、实话、直话,讨厌绕弯子。说朴实话,着无华衣,行实在事,做正直人。

之二便是“勤俭持家”。

回看半生经历,对父母的回忆满满都是:披星戴月地劳作,年复一年地播种收获,手中不停的转换着镬子耧犁耙;点灯熬油地忙碌,喂不饱的肚子,干不完的活儿。场院里脱坯盖房,圈舍里喂猪养羊,土窑里推坯搬砖……何曾有过片刻得闲?就连曾经年幼的我们,亦是挺起稚嫩的肩膀帮着父母一同扛起贫苦的岁月。至今,父亲仍以七旬之身,终年奔波在早市,出卖劳力为批发户们搬上搬下。他佝偻的背影像山一样屹立在我的生命里;母亲则侧歪着身子、拖着因疼痛变形的腰腿,洗衣做饭、里拾外放。她变形的身体每挪动一步,都撕扯着为儿女的心!每念及此,泪目沾巾。并非生活窘迫得必须如此过活,是“勤”字早已深入父辈骨髓!父亲曾打趣自己说:“活着干,死了算”!身体里流淌着他们血液的我辈,又岂敢不勤?甚而至于我的骨子里早已被“勤俭持家”所绑架。时时反思所言、所行、所想是否符合父母的“三观”,是否为他们的传承。

之三就是“好学上进”。

生逢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父辈,除了战争,其他如贫穷落后、吃苦受累的事全赶上了。他们书读得少,甚至有的都没上过学,但这不代表他们不上进。相反,他们更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一直在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指引着我们。“根治海河”的年代,父亲在挑河工地上挣回来的奖状贴满了童年那间老土屋的北墙。于是才有了我上小学之后“三好学生”奖状与父亲奖状的比拼。每当我得奖状回来,母亲一句夸奖都没有,有的只是精心地把亭秆儿(谐音,紧挨着高粱穗下面那段光滑的秆儿)一剖两开,然后压住奖状的四周,用小钉子板板生生的钉在土墙上。这一举动给了我莫大的感动。我深深地知道,这感动中满满的都是鼓励、荣耀和尊重!父亲那齐刷刷的一墙奖状,深深印在我的记忆之中。她带给我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足以富足我的一生。

回忆往事,反观流年,沉淀家风。

家庭、父母带给我的又岂止这些?

朴实无华、勤俭持家、好学上进……这些早已化为我的血液,流淌进父母给予我的身躯;这些早已融入我的灵魂,成长为流淌着灵动的生命。

父母传承给我们的,我们必将世代传承。父辈当年受时代所困而欠缺的东西,我们也要发扬光大。

趁着当今社会的大好形势,将良好的家风载满社会的正能量,像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那样,在继承中更新,在发展中丰富。

既要“忠厚传家久”,更要“诗书继世长”!(张慧云)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