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投票

三代人的逐梦之旅

2018-11-25 13:52:4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每个家庭都会有经久不息延续下来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叙述中发酵、翻新,借着它们仿佛乘坐了一辆时光列车,在岁月的长河中体验一把重回的快感。

2015年9月底,我变成了老丁家的儿媳妇。老丁家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我公公兄弟姐妹八人,在我与老公结婚前,爷爷便已去世。虽然没有见过这位庞大家族的长辈,但他的事迹我却听了一遍又一遍,当我翻开家庭相册时,这位小老头的形象竟如此亲切熟悉。如果他还活着,今年已有94岁的高龄。

爷爷脾气很大,这是全家人公认的事实,在世时组织家人定时开会,已是花甲之年的大儿子违反家规还要受罚挨巴掌;爷爷为人正直,享受全额医药报销的福利却不让子女沾一分的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爷爷在火极一时的供销社百货店上班。那时候的供销社火到什么程度?就犹如现在国人趋之若鹜的海外代购,供不应求。负责采买的爷爷全中国各处跑,听公公讲,那时候去海南要坐上一个星期的火车,由于民族饮食习惯不同,爷爷会带上全部的干粮供途中充饥。而家里的奶奶则拉扯着八个孩子艰难度日,八个孩子中有五个是男娃,蒸了一大锅的玉米饼子一开锅就被哄抢一空,家中断粮是常事。好强的奶奶为了不让邻居察觉家里没吃的了,经常把锅底的米汤在嘴唇上抹上一点。“老嫂子,吃饭了吗?”“吃啦,吃啦”边说边指指自己的嘴唇。然而饥肠辘辘的奶奶怀里还有一个正在吃奶

的娃,日子艰难得可想而知。一家人都在盼望爷爷回家,期待爷爷回家后趁工作之便带点吃的喝的。可爷爷刚正得让孩子们失望了,除了供销社需要的物品,爷爷带回家的只有身上一件汗涔涔的布衫。邻居们都说老丁头太倔,守着肥差不给自己家里谋福利。

不知道那时的奶奶有没有抱怨过,或者是根本没有时间抱怨。只记得刚结婚的时候去拜访她老人家,满脸的慈祥平和,苦难被印在深深浅浅的皱纹里,笑容却把心里的沟壑涂抹得平平整整,拉着我的手连说“有福的人啊”。也许,那个年代的人们对于福气的定义只是有饭吃,但没饭吃的他们还能保留一身正气,这才是最让我敬佩的。

爷爷奶奶老了,公公和他的哥哥姐姐们成长起来。毕业后的公公去了本市的服装厂,娶妻生子。当家中孩子的欢笑声萦绕的时候,我们往往想到的是他的未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南方款式新颖且价格低廉的服装抢占全国市场,服装厂的效益日渐低迷。这时的公公并没有就此消沉,混沌度日,而是在业余时间自学了电学相关知识。当知识转化为实践,公公做出了现在叫做“跳槽”的举动,“跳”到了现在的市政公司,主要负责街面路灯的安装与维修。全国都在“变”,公公也算赶了回潮流。户外作业的困难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到,暴雨、酷热、严寒、沙尘,公公和他的同事们将技术与责任倾注在各式的路灯上,将今日的沧州装扮得如此美丽。夜幕来临,吃完晚饭的我们来到狮城公园,咿呀学语的女儿指着刚刚亮起的路灯,眼里满是好奇,而公公的眼里,自豪与欣慰油然而生。

而如今,老公和他的同事们用影像记录着这片热土上的文化。他

们的工作环境比祖辈好了许多,但我相信,他们建设家乡的决心与努力不会因此打折。通过他们的摄影机,我清楚感受到了运河沿岸的华美转身,感受到了昔日狮城的不断壮大,感受到了大沧州的人杰地灵。

一个家庭是一座城市的浓缩,一座城市是一个国家的缩影,几十年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沧桑巨变,对于一个家庭,却是三代人的奋斗征程。

未来很好,我们一直在努力。(沧州市运河区南陈屯乡 冯晓晨)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