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投票

家风传承 不做百强只做百年

2018-11-25 13:33:45 来源:秦皇岛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从1985年起,耿学刚开始探索鲜食葡萄贮藏保鲜技术,大胆尝试葡萄的错季销售;1995年,耿学刚投资5.2万元建成了京东第一座小型恒温保鲜库,成为全国第一个贮藏鲜食玫瑰香葡萄的人;1996年,耿学刚又率先建起酒葡萄苗木基地,推动当地酿酒葡萄业的发展;2000年,耿学刚自费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学习酿酒技术;2002年,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酿酒技术,耿学刚跟随专家自费到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参观考察,学习西方酿酒技术和小酒庄建设的先进经验。回国后,他亲手设计,投资40万元,建成了一座700余平方米的“昌黎葡萄沟耿氏酒堡”,这是中国第一家家庭酒堡。

对脚下的土地饱含深情、勤勤恳恳、敢为天下先,这是耿学刚给人留下的最深的印象,鲜明的个性特点与耿家的家传有着深厚的渊源。

耿学刚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族家庭中:在四世同堂的耿家,爷爷耿怀久是一言九鼎的大家长,掌握着家族的财政大权和最终决策权;耿学刚的父母勤勉孝顺,尊老爱幼;到耿学刚夫妻这一辈儿,敬重长辈、敢想敢干,老人们成为他们最坚实的支持和后盾。血脉亲情,成为家族兴旺和谐的强大支撑。

葡萄之乡昌黎县十里铺耿庄,耿怀久是远近的能人,解放前在秦皇岛曾经有属于自己的火柴厂,解放后返回故乡务农,土地,成为最能让老爷子安心的依靠。

三代单传,1962年8月,正是葡萄滴翠的时节,老耿家的长房长孙诞生,耿怀久给孙子起名耿学刚,大孙子成了爷爷的眼珠子。

言传身教、勤俭持家。初中没毕业耿学刚就开始挣工分了,耿学刚的父亲工分最高,爷爷只比爸爸的10分差1分,妈妈的7.5分也差不多是全村女劳力里最高的。除了栽种葡萄,一家人没有其他的营生,秋季葡萄下架,耿学刚的奶奶会用老辈人教授的方法酿造葡萄酒;种葡萄并没能给十里铺人带来大富大贵,仅仅是维持温饱生活,老耿家也不例外。

高中毕业耿学刚被招到了乡建筑公司,上班挣钱娶妻生子,1982年耿学刚结婚的时候,已经是建筑公司的技术主力了。后来,聪敏好学的耿学刚在建筑公司担任助工和预算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已经可以拿到210元的工资,在那个本科学历毕业基本工资79元的时代,耿学刚的工资应该属于高收入了。

“回老家!把建筑公司的活儿辞了!”爷爷一声令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耿学刚乖乖地回到了十里铺。

从懂事到成人,耿学刚似乎从来没有违拗过爷爷的意愿。就连自己即将迎娶的媳妇儿赵锡侠,也是爷爷相中了:这个姑娘又能干又聪明,过了门儿准错不了!而今搞建筑腰包鼓了,爷爷的心却不安生:老人活了大半辈子,他希望老耿家世世代代不要离开土地,活得安稳比赚大钱更重要。

事实证明,爷爷是英明的,至今耿学刚回想起来,还感念着爷爷的决定,就像如今他把一双儿女送到高校深造、学习葡萄酒的酿造,又用家族的事业把两个孩子吸引到生养他们的故土一样,只要是耿家人,不管飞多高,根在故土、在葡萄园。

翠绿的葡萄藤掩映着楼房,一幅幅书法传递出书香——笑意盈盈地穿梭其间的,是耿氏酒堡的女主人赵锡侠,耿学刚的妻子。

女人,是一个家最大的风水,此言不虚。赵锡侠刚刚嫁到耿家,公婆四十出头,爷爷奶奶六七十岁,一家老小对爷爷奶奶的恭敬孝顺赵锡侠看在眼里,时时处处跟着公婆学,挣的钱全交给爷爷掌管,家里吃住都要以爷爷奶奶为先;赵锡侠养育了一双儿女之后,孩子们刚刚懂事,人生第一课就是敬老爱老。

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赵锡侠和耿家人一样,在葡萄种植上格外用心。为了提高葡萄的品质和产量,小两口平时唠的嗑就是种葡萄。

不能光想,得真刀真枪干一番。1995年,赵锡侠大胆试验,要把自家长势正旺的两亩巨峰葡萄嫁接美国红提。不知道消息是怎么走漏的,爷爷耿怀久知道后,赶到了地头儿,看着孙媳妇儿正在忙着嫁接,怒火中烧的爷爷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骂得不解气、甚至要动手。赵锡侠知道爷爷担心嫁接会导致减产、影响收入,她一边哭一边和爷爷解释着,直到家里人过来劝走了爷爷。

事实证明爷爷管错了。几年后,赵锡侠嫁接成活的美国红提苗销遍了周边村落甚至销到唐山一带。看着日渐丰厚的收入,耿怀久嘴上不服软、暗地里给孙媳妇竖起了大拇哥儿。

葡萄产量大、品质好,耿学刚开始探索鲜食葡萄贮藏保鲜技术,当他在家里提出要建一座小型恒温保鲜库时,耿怀久又犯起了嘀咕;谁也没试过,花销得过五万,投的钱是否能收回来都得两说。老爷子把着钱,20多天不吐口儿。一样的执拗一样的倔,耿学刚认准的事儿,几头牛也拉不回来,他动员能劝动爷爷的亲戚们一起上,直到老人点了头。

冷鲜库投入使用的那年除夕夜,耿怀久把老耿家人聚齐了,开了一个隆重的“总结表彰大会”,会上,老爷子用数字说话,把孙子孙媳妇的建冷库的好主意实打实地夸了一通。孙子孙媳妇有头脑、不仅自家冷库收益不错,还带富了一方乡邻,老爷子彻底放心了,自此心甘情愿“退居二线”,让孙子孙媳妇放开手脚大干一番。

“想当年,为了建酒堡学经验,学刚是背着我们家三间北京平出的国!”赵锡侠笑着说。

2000年,随着葡萄产量和品质的不断提高,耿学刚开始琢磨规模酿造葡萄酒。有了建家庭酒堡的想法后,他和妻子商量自费跟随专家出国学习。

赵锡侠算了算,出趟国走7个国家最少四五万:“够盖3间北京平的!”她和丈夫打趣儿说。

“我一个种葡萄的农民,能到国外实地学习取经,这辈子都值了!”耿学刚很是迫切。

“那咱就去!”赵锡侠干脆利索。

就这样,耿学刚“背着3间北京平”到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家考察,面对面和酒堡堡主们交流。2002年,耿学刚亲手设计,全国第一个农家酒堡——“昌黎葡萄沟耿氏酒堡”问世了,年产优质葡萄酒80余吨。

耿学刚成功了,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益,更多的是在人生路上的成就感,成就耿学刚的,是时代是政策,不可或缺的支持,来自家庭。

同心同德 举家投入葡萄事业

传承勤勉家风,树立起诚信品牌,近年来耿氏酒堡声名远播。

耿学刚的女儿耿涛和儿子耿智都是葡萄园长大的孩子,对葡萄的感情非比寻常。耿氏酒堡酿造的每一批酒,两个人都是最早的品尝人。

农林大学毕业后,耿涛和耿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家的方向,如同当年父亲在太爷爷耿怀久一声召唤后,毫不犹豫地回归了故土。而今,毕业于葡萄酒酿造专业的耿涛和耿智成为酒堡坚实的技术支撑,也成了父亲的左膀右臂。

两个人立足葡萄园、置身于酒窖,踏实种植,用心酿酒。耿涛潜心研究半甜酒,研发出十多个新品种,填补了昌黎地区只有干酒的空白,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她的技术常年无偿服务乡里;耿智致力于市场拓展,销售工作也是风生水起。能够传承发展父亲打造的葡萄酒平台,耿涛和耿智由衷地感到骄傲。

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不是酿出来的,是一分一秒的时间换来的——耿氏酒堡,耿学刚依旧是掌舵人,多年打拼,已经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成为了被国家农业部、国家科委聘为的葡萄专家。耿学刚在向子孙传授做酒经验的同时,更多的是在讲述做人的道理。

说起父母的为人,耿涛难掩内心的敬重:父亲认准的事儿,谁也拉不回来;父亲想干的事儿,一定能干好;父亲认为正确的选择,一定会全力以赴、坚持到底。母亲的吃苦精神和责任心令人叹服,再就是持家的能力,对爷爷奶奶的悉心照料让儿孙们感动不已。

赵锡侠掌管着财政大权,照料公公婆婆是她最主要的工作。四世同堂,一家人齐心协力把家庭经营得温馨幸福,将酒堡经营得有声有色。

连日阴雨,只要一出太阳,赵锡侠先想到给婆婆晾晒一下被褥;作为孙女,耿涛说起最知道爷爷吃的偏好张口就来:肝尖、粽子、烤红薯……耿涛说,我们这个大家族最大的特点就是互相惦记着,不分心,几辈人就没红过脸。巧的是,奶奶名叫赵春莲,妈妈名叫赵锡侠,弟妹名叫赵莹,我们家才叫是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呢!

耿涛和耿智各有一双儿女,葡萄园和酒窖,也成为孩子们玩耍最好的去处。很多时候,耿涛刻意地带孩子们到酒窖参观,她耐心地告诉孩子们,这里是酒宝宝睡觉的地方,宝宝们睡得好睡得香,我们才能喝到甜美的葡萄酒。

耿涛用心良苦,她觉得,自己这一辈,从葡萄酒酿造的事业上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如果有可能,希望下一辈能把事业、能把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传承下去。

家风传承 不做百强只做百年

渤海之滨、碣石山下,提起东方波尔多、中国干红葡萄酒之乡,非昌黎莫属;在昌黎,提起葡萄名人,就不能不提耿学刚:全家经营着中国第一个农民酒堡——耿氏酒堡,家族产业带动着地方家庭酒堡产业的发展。

今年5月,耿学刚家庭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选为2018年度“全国最美家庭”。这个家庭成功的背后,源自家族几代人的付出和支持。“不做百强,只做百年”——耿家人秉承这样的经营信条,勤勉持家、敢为人先;踏实做人、用心做酒。一个家族,用诚信和担当经营着关于葡萄的“甜蜜事业”。

今年5月,耿学刚家庭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选为2018年度“全国最美家庭”。

毕业于葡萄酒酿造专业的耿涛和耿智成为酒堡坚实的技术支撑,也成了父亲的左膀右臂。

事业传承,亲情凝聚,耿家人收获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益,更多的是亲情的温暖。

“不做百强,只做百年”——耿学刚一家人秉承这样的经营信条,踏实做人、用心做酒。

果实青翠欲滴,只待成熟。(秦皇岛日报)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