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投票

桌子见证了我家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2018-11-23 10:58:1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我家有一“八仙桌”,它见我家40年来饭桌上的饭菜翻天复地的变化。

据家长说,我家那张八仙桌子,是祖上传下来的老桌子。老人们讲,这是我老太爷清末民初给当县令同窗做师爷时,用于玩牌用而订打的。民初,县令、师爷取消了,老太爷回家时带回家来了。

从我记事开始我家就用这张八仙桌子上吃饭。上个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瓜菜代”,饭桌子上只有糠菜窝头,全家人还吃不饱,饭只能一家人分食,中午一人一个窝头,早晚一人一碗稀粥,连半饱都不到,上学路上,冬天路过菜地时,捡拾菜叶,菜根吃,春夏秋季,找榆钱树上树吃榆钱、野地里找到可吃野菜充饥。改革开放前,生产队分配每个人每年给毛粮(玉米粒),成人秋天一次分配给300市斤,小孩年龄小少給。自己家再磨成面,做饼子和粥,糠菜半年粮。

到了改革开放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张桌子上饭菜越来越好,开始吃饱饭了,主食玉米面饼子,粥可以吃饱。大鱼大肉只能过年才能吃得到,这就是有啥吃啥。

改革开放不断发展,这张桌子上饭菜更好了,越来越丰富,吃啥有啥了,开始时大鱼大肉,好像天天在过年 。

现在,每天都不吃一样的饭菜,人们开始了健健康康吃,年龄也越大了。与饱、吃好、吃绿色、吃粗粮成时尚不无关系。(杨庆义)

责任编辑:王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