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投票

迎风雨 高扬帆 执着前行 讲家风 传家训 阖家树人

2018-11-12 17:28:2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残疾并失业的儿子与无业的儿媳加上渐渐长大的孙女似乎成了这个家庭的拖累。但作为母亲的王树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着、感染着他们这个特殊的家庭,那就是:永不言败、决不放弃、怀揣向往、砥砺前行。用自己柔弱臂膀为这个家庭撑起了一片天,使孩子们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1999年,他的儿子段明军因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和肢体残疾,随着工作单位破产办理了失业,儿媳又无工作,全家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为了不让儿子一家因失业遇到的困难而失去生活的信心,她和儿子说:“儿啊,虽说咱人有残疾不假但咱的心可千万不能残,咱不能被自个儿打倒。不能和别人比、咱和自己比,力所能及自食其力做一个“大写”的人”。听了母亲的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儿子的心中又重新对美好生活信心和希望。

王树华每天早出晚归的寻找着每一个挣钱的机会,跑的脚上起泡都不知道,鞋也不知道补过多少回,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如愿。当有一天听说给皮件厂加工手套能挣到钱,她兴奋的天还没亮就跑到皮件厂,领回了第一批手套料,没有经验的她一剪刀一剪刀的裁着手套料,手上的血泡磨破一个又磨起一个,当第一批手套料加工完后他的手抖得连剪刀都拿不住了,就这样她加工了一批又一批,到一个月时加工了500副手套挣到了40元钱,儿媳见到母亲这样做感动的无语了,一起加入到了加工手套的工作中了,第二个月挣到了100元,母亲把100元钱交给儿媳说:“钱虽然不多,但可以给孩子买一些补养品补贴生活。”儿媳激动地流着眼泪说:“妈,我一定克服生活上的困难,明军有残疾,找不到 合适的工作,现在我全力以赴和你们一起干,多挣一个是一个”。

如何让孩子们和全家走出困境,自食其力地工作和生活,成了她的一块心病。经过四处打听,区卫生队需要马路清洁工,每月可挣到120元钱,她就和儿媳商量让她去卫生队做清洁工。当时,孙女才4岁,儿媳不放心。王树华说:“孩子交给我你就放心地去吧”!儿媳去卫生队当一名马路清洁工。照顾孙女的担子就落到了他和他老伴的肩上。她视孙女为如掌上明珠,孩子饿了及时喂饭,衣服脏了及时换洗,孩子睡了就抓紧时间裁剪手套。几个月过去了,儿媳看着孩子一天天胖了起来也就放心了。做清洁工很辛苦,每天早出晚归,不能按时吃饭,为使儿媳能够吃到可口的饭菜。每天儿媳下班回来后她就给他倒上热水洗脸,把饭菜端到桌上,尽量减轻儿媳生活、工作上的压力。这一干就是五年。

2002年的一天,儿媳感觉脖子不适,医院检查出患有了甲亢。当她得知病情时,几天不吃不喝,儿媳的话也少了,精神也垮了。王树华安慰儿媳说:“孩子,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有了病不可怕,咱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病会好的,你身边没有其他亲人,你就是我们的亲闺女,无论花多少钱,一定为治好病。”她先后领儿媳到矿务局医院、石家庄医院进行治疗,医药费花了四千多元。经过两年治疗,病情基本稳定了,儿媳脸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笑容。

儿子虽然智力残疾,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做些动脑筋的事,但为了不让他对生活失去信心,她不顾炎炎烈日,风里雨里把周边能找到的单位跑了个遍,最终在一个施工队给儿子找到了一个勤杂工的工作,每月200余元。她隔三差五的到工地上看一看、问一问,每天等他回家,一颗心才能落地。她嘱咐儿子:“工地上干活要听从领导的安排,不能怕吃苦不能惜力气,还要注意安全。”

2005年5月,儿子又得了阑尾炎需要做手术,钱成了他们家的最大需要。为了给儿子尽快治病,她向亲戚朋友借了3000余元,顺利地给孩子做了手术,使他恢复了健康。

再安置好儿子儿媳的后小孙也一天天长大,她就成了孩子唯一的“老师”。到街上买回“幼儿识字挂图”挂在家里,没事的时候教孩子认字,拼拼音,就这样孩子学会了简单的拼音和单词。看看聪明伶俐的孙女到了上学的年龄,接送孩子的任务就落到了她的身上。从幼儿到小学,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她一直接着和陪伴着小孙女。孩子做作业,她和老伴就戴上老花镜守在孩子身边;孩子有的字不会写,就手把手的教她查字典;有的数学题不会做,就引导孩子多种方法一遍遍试着做,直到孩子学会、学懂为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教育下,孩子在班里的成绩一直很优秀。

后来,老伴因病去世了。她怕耽误孩子们的工作,劝孩子们:“没了你爸,我们更应该坚强地面对生活,你们就安心工作吧,”从此,王树华把全身心地把爱心倾注在孩子们身上。”她尽自己的一切力量节省家里的开支,变着花样的做着孩子们喜欢的饭菜。

王树华以她的言传身教,带领着孩子们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生活工作。虽然未来生活的道路上还会有沟沟坎坎,但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总能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大家用爱心和恒心支撑起了一个祖孙三代和谐相处的幸福家庭。

责任编辑:王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