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投票

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追梦人

2018-11-09 16:58:2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40年风云巨变,改革开放以波澜壮阔之势,给中国带来了沧桑巨变,更将多少人曾经不敢想不可及的梦想变为了现实。“如果没有国家好政策,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是国家发展的大势成就了我的梦想。”回想起40年来的奋斗史,王元顺仍激情洋溢。

1957年,王元顺出生在霸州市胜芳镇红光街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他是家中幼子,父母亲、哥哥姐姐都宠着他。然而一场突如而来的大病却从此改变了王元顺的人生轨迹。4岁那年因患小儿麻痹症,王元顺的左腿和右臂严重残疾。还未绽放的人生才似乎就要凋谢。7岁时只能靠哥哥姐姐背着上学。他的童年在同龄调皮孩子的取笑欺侮中度过。

物质上的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的艰难,被人歧视的精神痛苦,使他过早地感觉到人生的艰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拼搏的种子。“我要证明给所有人看,残疾人一样可以活出精彩!”15岁时他便中断学业在家自学缝纫,从一针一线开始。因为右臂有残疾,连穿针引线都很困难;左腿残疾,无法用力,踩缝纫机踏板只能靠单腿操作。“就是凭着一股劲,我常想,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回忆起这段经历,王元顺依旧有些激动。通过不懈的努力,王元顺最终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国营胜芳服装厂的一名合同工。

在服装厂,王元顺每天钻研技术到深夜,年年被评为“青年先进工作者”。小有成绩的他不但没有骄傲,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裁剪、制作、修理等方面的技术。很多年轻人向他请教技术,和他做朋友,这让内向的他非常高兴,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时间来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为他实现残疾人生价值追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主动舍弃“铁饭碗”,到北京拜师学艺。家里人都劝他,“有个安安稳稳的工作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还要去冒险呢?”“万一不成,‘铁饭碗’可就没了。”王元顺面对众人的不解和担忧,并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

1993年,学成归来的他建起了胜芳首家服装教学中心,并以母亲的名字命名为“耀荣楼”。“做事业要有勇气,我虽然是残疾人,也不能趴在成绩上睡大觉,社会帮助了我,我要做更多的事回馈给社会。”王元顺一鼓作气,1998年创办了元顺服装有限公司,成为服装高端定制产品,连续六届被中国新丝路模特大赛定为“指定参赛服装”。

2008年春,王元顺经历了一场突发的心脏病,心脏植入六个支架。出院后,他不顾医生和亲朋好友的劝阻,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并借贷了一部分资金,克服了工程设计、施工、装修等难以想象的困难,筹建了残疾人培训基地。2010年10月,一栋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名为“耀荣楼”的河北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落成。“残疾人更要扶残助残,我自己吃苦受累不算什么,但一定要让残疾朋友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近年来,王元顺的培训基地培训了3000多名残疾人学员,为近千名残疾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在热心残疾人事业之余,他热衷于各类公益事业。“在我困难的时候别人伸出了友爱的双手,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王元顺的心里话,在经费周转困难的情况下,积极为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等灾区捐款,每年都看望当地养老院孤寡老人,长期资助特困学生……

“命运虽然对我不公,但赶上了祖国繁荣发展的大好时期,社会也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王元顺常说:“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是自己赶上了好时代,才能让梦想变为现实。”他和他的残疾人事业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要心怀感恩之心,回馈社会各界对他的帮助。王元顺身残志坚、勇于拼搏的精神在当地传为佳话,各项荣誉纷至沓来。2014年5月16日在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上,他还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2015年4月,王元顺荣登“中国好人榜”,获得“助人为乐好人”称号。(王元顺)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