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张库大道:古道依稀云水长

2018-11-08 14:20:04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郑晓飞    

/张家口市桥西区科学技术和文化旅游体育局

 

“车辙行腾市井嚣,百年休养得今朝,黄云匝地遮沙漠,衰草连冈走骆驼。”

站在张家口市区北端的大境门上远眺,那条悠远的商道已不复当年的繁华和喧嚣,但通过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诗句,似乎还能隐隐听到驼铃声声,看到车辙道道。

诗中所描写的商道,就是曾被称为“北方丝绸之路”“草原茶叶之路”的张库大道。

这是一条载金驮银的国际商道。从张家口出发,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乌兰巴托,全长约1400多公里,覆盖了蒙古的12个盟,150多个旗,辐射到俄国南部边境的大部分地区,如恰克图、 赤塔 、丁斯克、伊尔库茨克 ,甚至到莫斯科。

正是通过张库大道,中国内地的茶叶、丝绸、布匹以及细货等源源不断地运销到蒙古草原直至俄罗斯,蒙古草原的马匹、牛羊、皮革也随之进入我国。而张家口作为这一区域的交会点,数百年前商业一度十分兴旺发达,在国际上被称为Kalgan”(音卡拉根,意为门户和口岸)。

张库大道穿过辽阔的草原、起伏的丘陵、荒凉的沙漠,沿途拥有绝美自然风光,同时它也是一条具有厚重历史的人文之道。这为当今旅游开发创造了基础条件。随着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古道旅游渐起,重振张库大道迎来了复兴的契机。

这条大道甚至曾经引起马克思的关注,他在《资本论》第二卷第六章中写道:“……俄国和中国的茶叶贸易可能是1792年开始的,茶叶由陆路用骆驼和牛车运抵边防要塞长城边上的张家口。再从那里经过草原或沙漠、大戈壁,越过1282俄里到达恰克图。大家知道,位于俄国和中国边界上的恰克图和买卖城是茶叶商队贸易的中心……”由于资料有限,《资本论》中的时间不准确,但这无疑从侧面反映出当初张库大道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是丝绸之路衰落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这条路从中国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武夷山脚下的梅古村起,途经江西、 湖南、 湖北 、河南 、山西 、河北 、内蒙古 ,从伊林(现二连浩特 )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 )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直到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而张库大道是万里茶道的枢纽。

 

特色美食

塞外功夫羊背、山药鱼、莜面囤囤

堡子里的如烟繁华

立秋后,北方的天就开始凉了起来。

张家口堡(当地音读bǔ)的夜晚,则比往日要来得更早一些。

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中部。这里是“明清建筑博物馆”,现存文物古迹达700余处,其中极具价值的重点院落93处。

正如上海的石库门、北京的四合院一样,堡子里已然成为张家口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最开始,“张家口”的定位就是抵御外来者的军事城堡,后来逐步成为长城沿线重要的商埠。随着张库大道的兴起,堡子里成为当时张家口的金融街。据统计,民国初年,外国人在张家口投资经营的商行达到44家,他们都是被张库大道的兴盛吸引而来。这里有英国的得隆、仁记、平和,德国的礼和、地亚士,美国的茂盛、德泰,日本的三井、三菱,也有法、俄、荷兰的商行。

不过百年,曾经的商贾府邸已是寻常百姓家。

如今的堡子里已经开辟为景区,有着三四百年历史的明清时代老院落被要求尽量在外观上维持原状。由于房屋老旧,房主们大多搬到了设施完善的新小区,住在这里的多是租户和习惯了这里生活的老住户。

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城堡”里,汇集了各式各样风格的建筑:有象征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山西风格的单檐屋舍,也有一些异域风格的西式建筑。

 

当年,张库大道的繁盛催生了全国第一家金融企业祥发永账局,它坐落于堪称堡子里“华尔街”的鼓楼东街3号。晋商王庭荣筹集本金4万两创立了这个基于个人信用而生的账局,为从商道上赚到钱的商人们存放银两。近280年过去了,这个充满故事的老院落里也住上了寻常人家。

在巷子里慢慢穿行。看着院墙上的砖雕,屋檐上的杂草,似乎能够瞬间回到300多年前,时间在这里停滞不前。隔着一扇院门,门里的女人正弯腰把一桶水倒进水沟,也许这院子的古老主人也曾这样做。

 

大境门外好河山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亲率大军从代郡(今张家口蔚县)出发,经现在张家口方向进军漠北,封狼居胥,进而登临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刻石记功,然后凯旋还朝。这条征战之路,最终成为了后来的张库古道。

据史料记载,张库大道作为贸易之途,最早在汉代已经开始。而出现茶的贸易,大约不晚于宋元时代。明朝时开办“贡市”,标志着张库大道开展民间贸易的正式起源。而张库大道真正走向兴盛,始于清代大境门的修建。

大境门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四大关口之一,清顺治元年,为方便通商,清政府在明代修筑的小境门旁新开了一处大城门,取名为大境门。

如今的大境门是国家4A级景区,其造型朴实厚重,有着粗犷苍劲、限而不拘的气势,门楣由当时察哈尔都统高维岳于1927年书写的“大好河山”四个大字,苍劲壮观。相传,清康熙皇帝远征回归京都,夜经此地,曾露宿大境门外,后建卧龙亭和将军亭。

在大境门外元宝山下的狭长沟谷中,曾形成了一条人兴气旺的金街,店铺商号鳞次栉比,交易市场人声鼎沸。据记载,在张库大道全盛的清末民初,张家口经商人数达3.5万人之多,占当时张家口总人口的一半。

出大境门,可见南北山峦叠嶂,中间形成沟壑,便是西沟河。西沟河沿线有一个叫石匠窑村的小村庄。村里的老人说,早年间村里住的多是石匠,到后来村里人大多成了木匠和铁匠。“因为除了驼队,当年走商路的人们大多用的是木车,这些车跋涉千里,需要整修,而守在商道边上的村子里的人,也随之改了行。”

顺着商路继续向前,在平原与坝上的交会处,有一个小村落——坝底村。坝底村是出大境门后的第一个驿站,当时全村有17户人家,共打水井7口,商道兴盛时,坝底村成为接待南来北往商队的“旅店专业村”。前往乌兰巴托的商队,从西沟出发,至坝底村二十多公里,正好是一天的路程,就住进坝底村。村里的老人说,这个村子在过去叫作“银城子”。

即使在社会发达的今天,在这里居住的人也仅十来户,如今,坝底村留存的几眼水井和几个大店的遗址,成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张库”元素中的张北

谈及张库大道,张北是一个绕不开的地名。康熙年间,张家口至库伦间整修了驿道,沿途设立了台站,今二台镇就是当时的台站之一。1918年,“张库公路”经过张北建成通车。距张北县城北5公里的庙滩,是当年南下皮张等货物的重要集散地,也是蒙汉商人交易互市的场所。

从坝底村上坝,就到了张北县境内。张库大道由南而北贯穿张北西部,经元宝山、庙滩、馒头营、公会、德言庆庙出境,张库大道沿途村镇,商业随即“火”了起来。

“先有庙滩,后有兴和(即张北县城)”,庙滩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据当地老人讲,当时的庙滩,街道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20米,商铺店面林立,有30多家,比较有规模的车马店就有六七家。庙滩村东头有一条路,这条路就叫做囫囵路,“走大囫囵就是走张库大道”。

如今,张北县依托张库大道的底蕴,建设了“元中都博物馆”“明清一条街”等。而“新马桥”在庙滩旧址重建,更是将牲畜交易推到了华北的龙头地位,现在到这里买卖牲畜的来自全国各地,旺季时,每天能成交上万头。

1954年,时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的邓拓曾赋诗《张库大道》:塞外霜天阔,边疆古道长。当年荒漠地,今日水云乡。毡帐开新宅,驼峰动牧场。艰难凭负重,瀚海亦康庄。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张北县城显得清爽、宁静,楼不算高,但整齐划一。或许邓拓的诗不仅是赞誉如今,更是预示将来。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责任编辑:刘旸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