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投票

好家风让我养成好作风

2018-10-22 14:55:5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家教,守家训,传家风的文化传统,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传承。家庭的早期教育和家风熏陶感染,对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对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记得我小时候,我的母亲是村里公认的“大好人”。只要左邻右舍的人家,遇到为难着窄的事儿,母亲总是撂下自家的活计去帮忙。人家去“借锅”,她宁愿让人家把锅台也搬去。有人求助,从未说过不中。都是力所能及地去帮人解难。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无怨无悔地帮助邻居二婶一家。二婶有八个孩子,60年代的生活十分困苦。母亲那时候经常帮助二婶家干这干那,帮着看孩子,洗衣,缝补衣裳,纺线织布,经常熬到深夜。那时我就问母亲“为啥总帮她家干活?”母亲总是说:“她家孩子多,顾不过来,能帮一点就帮一点吧”。母亲就是这样,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宁可自己吃苦受累。直到今天,二婶家有的孩子还在念叨母亲当年的好处。

我家的家风虽没有写在纸上,但母亲乐于助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使我也养成了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作风。1970年代当兵入伍后。在连队当卫生员。当我发现有的老兵患腰腿疾病十分痛苦,我就用每月6元钱的津贴,积攒了40元钱购置了一些电子元件,然后请人自制了一台针灸治疗仪。为了体验治疗仪的针灸效果,我就反复在自己的腿上练习扎针。当时腿都扎肿了,还是坚持扎,经过反复体验针感,调试治疗仪,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很受老兵们欢迎。我也因此被团里评为优秀团员,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并在一年后入了党。

从1976年退伍至今40多年来,我无论是在家务农,企业上班,还是今日在公安局上班,我始终把母亲传下来的好家风牢记在心。并以“日行一善,胜过日进斗金”作为人生准则,几十年来坚持不懈说好话、行善事、做好人。

当我看到邻居嫂子早年丧夫,年迈体弱,子女又不在身边,日常生活遇到困难时,我就经常主动问寒问暖,请医买药,干些家务活;当我看到有的村民家境困难,没有其他收入,就主动托亲靠友帮助找份挣钱的工作;当我看到有的村民患病,就送去钱物;当我看到有的家庭夫妻吵架,婆媳不和时,主动上前甘当“和事佬儿”;当我发现有人在外打工要不回来工钱,就帮着找律师打官司讨回公道;当有村民受到不法侵害,蒙受冤枉时,主动帮着写诉状,提供法律咨询;我还发挥自己喜欢新闻写稿的优势,主动宣传报道农村中的好人好事,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多年来,经我手宣传的“小人物”“小事件”就有上百件,有的平凡人物经过宣传,还被评为学雷锋十佳事迹,有的被评为市、县道德模范,“河北好人”。我因此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热心人”和“土记者”。 我乐于助人的好作风也深深影响到两个女儿。大女儿在唐山居住,把邻居孤寡老人当亲人,经常照料其日常生活,为老人干家务,有点好吃的还不忘给老人尝鲜,连我12岁的外孙女也把老人当奶奶看待,总和我说邻居奶奶忒好。二女儿在上大学期间,先后四次义务献血,还把自己的奖学金让给家庭有困难的同学,参加工作后,还乐于帮助同事共同进步,把同事的琐事、烦心事装在心里,不余遗力帮助解决,被同事们称为“知心姐姐”。

好家风让我养成了好作风,好作风又传承给了两个女儿,我的家庭也因此被县文明办评为“文明家庭”,我本人在去年被县文明办评为“滦南县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其事 迹在县电视台播出。

中国素有文明礼仪之都的美誉,家风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新课题。“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如果每个家庭都有良好的家风,则我们的国家,自然会民风純、社风清、社稷安。 (张怀平)

责任编辑:王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