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慢城兴隆,深呼吸中安度小时光

2018-10-15 10:17:01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全案策划 /本刊编辑部

慢下脚步,感悟慢生活,这才叫旅行。

而兴隆,这颗镶嵌在京、津、唐、承四城市中心地带的绿色明珠,深藏在燕山腹地的原生态宝库,就是一座满足你所有期许的深呼吸慢城。

漫步在这一方山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田园带来的微小欢喜,在山水间自然的深呼吸中,用片刻的宁静,感受阳光的温度。

摄影:张希军

◆兴隆

兴隆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最南端,地处燕山腹地,森林覆盖率达到71.2%,县城和景区负氧离子含量分别达到5000和5万个,凭借这一优势,兴隆县连续五年入选“全国深呼吸小城100佳”,2016年更是以“京东首山 燕赵爽邑”升至排行榜第8位。

◆龙脉山水地

兴隆被称为“后龙风水”禁地。

根据《兴隆县志》记载,顺治十八年,清东陵自此始建。陵区以昌瑞山为界,分“前圈”和“后龙”两部分。昌瑞山以北的兴隆大部分境域被划为“后龙风水”禁地。

1915年开禁后,北京、天津等地客商争相来此开采林木及开设店铺,一时商贾云集,买卖兴隆,形成集镇,又因四周环山,故被时人称为兴隆山,1925年设兴隆县,因山为名。据《热河省县旗事情》,兴隆山在兴隆街后山,恰如屏风,以兴隆为名,谐音取“龙依此而兴”之意。

254年的封禁,为这块美丽的土地赋予了神秘的色彩,使这块皇家禁地愈加生机盎然,“遍地涌泉,草木丛生,古树参天,野兽成群”是兴隆封禁期间的生动写照。

依托于这一生态资源优势,近几年,兴隆县倾力打造“生态燕山、爽邑兴隆”特色全域旅游品牌,借力2017年承办承德市首届旅游发展大会的契机,打造了总长110公里精品旅游路线和诗上庄诗歌小镇、塞外江南水镇、观星小镇等6个特色小镇以及文化创意、民俗风情、天文科普、影视基地等10大旅游业态,形成以雾灵山、兴隆山、六里坪、溶洞等集山、林、水、洞、天类型齐全的旅游资源体系。

◆诗情画意乡

兴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既有战国时期的铁范遗址,又有蓟镇长城的残垣断壁;既有燕赵辽金遗风,又有抗日烽火壮歌。

如今,在风光旖旎的雾灵大地,到处弥漫着文化的气息。

兴隆县安子岭乡上庄村,只有100多户人家、500来人,是一个被称作“梦里才能到达的地方”。这里墙上有诗、河边有诗、村民的心里口中都有诗,因此被称为诗上庄。

上庄先后走出了刘章、刘芳等十余位全国著名诗人和散文作家,更是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兴隆·刘章诗歌奖和两届诗上庄国际诗歌论坛,以上庄村为核心,全县从事诗词创作的诗人达千余人,上庄村已经成为全国诗词爱好者朝拜的圣地。

秀美的风光同样吸引着京津冀地区许多著名的画家在此写生。每年来兴写生创作的知名书画艺术家和院校师生逾万人,被称作“中国最美写生县”。今年,兴隆又先后成立了书画写生创作基地联盟和农民书画协会,截至目前,兴隆县专门从事书画创作的艺术家达300余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大兴隆书画城、兴隆山水画研究院、兴隆美术馆、画之都写生创作基地等集创作、研究、交流、推介、交易为一体的完整书画产业链。

漫游阿凡达世界

■文/仁泠   ■编辑/郑晓飞   ■图/张希军 、张芮玮、张平勤

兴隆山景区所在地原名叫蛇皮沟,后因建设景区需要,改名兴隆山。景区根据兴隆山地貌,因地制宜,特意修建了盘山栈道,台阶极少,基本都是平缓的石板路。即便老人和儿童来兴隆山游览,也不费力。

我相信,每一颗渴望富足与饱满的灵魂,都盛开着“山水同乐”的诗和远方。

说起诗和远方,也是一种意象,不一定真的很遥远,也可以离我们很近很近。比如,这次我到兴隆山去游览,就收获了不小的惊喜。

摄影:郭贤芳

从北京出发并不远,全程高速,驱车3小时就到了兴隆。短途旅行,为登山游览提供了充足的体力和好心情,仿佛神经还浸润在兴奋与期待中尚未醒来,转眼已到目的地,完全不必饱受舟车劳顿之苦。本已做好登山的思想准备,可谁知来到山门外的导览图前一看,顿时放松了许多。原来,根据兴隆山地貌,因地制宜,景区开发团队特意修建了盘山栈道,台阶极少,基本都是平缓的石板路!即便老人和儿童来兴隆山游览,也可不费吹灰之力登高而招,一览众山小!

脚步轻盈、信心满满的我,搭乘龙门索道缆车来到半山腰,开启了一次彻彻底底、轻轻松松的“散步式游山之旅”。边走边看,扶着木头围栏远眺山间景色,这平坦的石板栈道,和眼前一座座孤峰,怎么这样熟悉?似曾相识。忽然回想起景区向导说过的一句话:南有张家界,北有兴隆山。是了!我也曾在初秋时节游览过湖南张家界的武陵源和袁家界,也曾在那里远眺过天门山,确实与眼前所览之景色有相近之处。触目所及,一根根耸立于山谷中的孤峰石柱,像极了藏在群峰间的另一个阿凡达世界,乘着云岚飞向潘多拉星球。

我们一行人在山间徜徉,静听山岚轻轻吟唱,松下观云,凝望飞瀑。偶尔遇见三五只蝴蝶,专拣开了花的去啜蜜。同行的伙伴有经验者,说在这山谷里运气好能看见鹰翔长空。我倒时不时在石板路上见到一种长有很多脚的暗褐色的肉虫。同行的林业学家张老师给我们做了科普,得知,这蠕动前行的多脚虫学名叫做马陆,又名千足虫。这种虫多现于山野,属于地道的风土物种了。原来如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趟兴隆山之行,向各位老师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真是使我受益匪浅。

此行的另一个亮点,要算玻璃桥了。走在其中,周围万丈深渊,脚踏茂密森林,头顶着如洗碧空,身体好像悬浮在山谷中一样,那一刻,我真的来到了潘多拉星球,在空中和阿凡达一样自由翱翔。

随着神经的放松,步履也变得轻盈。“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愿我们越过一座座高山,穿过一片片人海,在心灵的巅峰上藐视一切可怖,让沉重与钝涩在山岚清凉中飘散释然。

我笃信“仁者乐山”,给自己的山前寓所起名“乐山居”。我选择临山而居,在一个个小日子里,观自在,观生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渴望而修行着“山水同乐”的智慧与仁厚,自在欢喜。

夜空中寻找最亮的星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位于兴隆县东燕山深处一个孤零零的山头上,山头像一个马鞍形,名曰“连营寨”,相传为民间抗清英雄窦尔敦的根据地之一。54年前,北京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前身)首任台长程茂兰先生骑着毛驴登上这座小山包,他这样形容这里的环境:“天文宁静度好,大气透明度好,每年有240到260天光谱观测夜,100到120天测光观测夜”。

自兴隆县城往东,沿着112国道行驶约10公里,便可抵达一个叫长河套的小村子。村子依山临水,如今正在兴建全国唯一的观星小镇。从村子中间往北穿行,沿着山路过桃木岭沟,再开车行驶3公里左右,便可到达山顶,也是此行的终点——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以下简称兴隆观测站)。

摄影:王喜庆

无论是对外来人还是当地人,兴隆观测站无疑是神秘的。一来是因为观测站在行政区划上不隶属当地,二来这里也不是旅游景点,几乎不对外开放。我们是通过兴隆当地宣传部“友情”联系之后,才得以进去探访,一窥这个离星星最近的地方。

 从山下到桃木岭沟,一路虽是上坡,但路还算笔直。车过桃木岭沟,山路便呈现出与之前不同的状态,左拐右弯,蜿蜒蛇行。高大密集的树木分布在道路两侧,虽没有遮天蔽日,但也别有一番景致。湿润的空气中带有树叶的清香,途中可看见沿山路逶迤向上骑行的骑者,也有在林中拄着树干采蘑菇的当地人。开车的出租车司机李师傅说,这条通向天文台的路是当地一条知名的骑行道,每到周末都会有很多骑行爱好者沿着山路骑到山顶,然后在天文台里享受一上午安静的小时光。

在门口做好登记,开车进入观测站里,我们才明白李师傅说的“安静的小时光”是多么地惬意。一墙之隔,观测站似乎成一个“世外桃源”。但见这里草木葱茏,林深幽远,四下无人,只有一些天文望远镜和建筑物散落在不远处,露出的边边角角向外人展示着这里的神秘感。观测站海拔900米左右,在去往观测站的路上,山间还隐隐有干冷的风,按理说在山顶只会更甚,但进去之后却发现,这里仅有微风拂过,空气湿度很大,有丝丝凉意沁入心脾,加上鸟鸣山间,颇有“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响”的意境。

我们开车沿着观测站中的公路行至幽林深处。一路上,李师傅都在给我们讲解路过的天文望远镜的概况,同行的人打趣道:“原来李师傅也是天文爱好者啊。”李师傅不好意思地说:“我哪儿懂啊,观测站的科学家都是我的老顾客,我都是听他们说的,我开车拉他们十年了!”我们没想到,出租车司机倒成了此行最合格的导游。

临近拉莫斯特天文望远镜下,同行的摄影师王喜庆老师要下车拍照,司机停下车后随即提醒,在这里不能大声说话,我们本以为大声说话会影响天文台的正常工作,但李师傅给出的理由是“会影响这里科学家们睡觉”。我们只能怪自己白天不懂科学家的“黑”,对于这些昼伏夜出的观星者来说,黑夜他们才会睁开眼睛,开始星辰大海的征途。

这里几乎所有的房顶都是可以全方位、全角度开启。李师傅解释说,这是观测站为了方便随时随地观察“天象”。“要是晚上来,你就能看到,这里漆黑一片,不仅没有一盏路灯,强光电筒、闪光灯都不能使用,所有房间都密不透光。”李师傅经常在晚上开车送人进出观测站,每次他都尽量使用雾灯行车,就怕使用车灯影响观测站“巡夜苍穹”。

不过很可惜,我们是上午过去探访的,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还未正式上班,无法进入科普展厅和公共天文台,无法去亲身体验小型天文望远镜和太阳色球望远镜。

山谷中的诗情画意

■文/郑晓飞   ■图/王喜庆

如果不去走访,很难相信兴隆有那么多诗情画意。上庄村,一个生产诗歌的村庄,这里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还有在一个个不知名的山谷的写生基地,吸引着无数画家执笔绘出心中的山水之乐。

兴隆不仅美在景色,更美在精神。如果不去走访,很难相信这里有那么多诗情画意。上庄村,一个生产诗歌的村庄,这里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还有那一个个不知名的山谷,吸引着无数画家执笔绘出心中的山水之乐。

摄影:王喜庆

走近诗上庄,已经临近傍晚。我们一行人在青山环抱中碾过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沿着十里溪沟蜿蜒而上,古道、西风、肥鸭,小桥、流水、人家,诗村将近,诗意渐浓。远处石碑上“诗上庄”三个字像是一幅美丽画卷的名字,让人前往探个究竟。

越过石碑,还没看见房子,便已经走进了诗的世界。村外平整的道路两旁,矗立着一块块取自村里溪沟中的石头,石料上工整地镌刻着百余首名诗,行走其间,你可以在普希金的诗歌中找寻生活的意义,也可以感受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迈,你可以与舒婷探讨爱情的真谛,也可以同顾城一起寻找光明……怪不得美国一位诗人在参观后发出感叹:读完村里的诗,会累倒壮汉。

村中心的广场上,百位作家、诗人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由他们题写的“诗上庄”字样和签名,布满了整整一面墙。

我们在村中心广场上遇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老人在石头座椅上乘凉,得知我们来探访诗上庄,热情地把我们迎到家里,带我们参观他的“旧居”。老人的家就在村中心广场对面,是一座已经有50年历史的老房子,房屋看着还算结实,只是外表稍显破败。进去之后,才发现里面的设施装修得很“现代化”,墙面经过了粉刷,地面也做了硬化处理。老人说,村里已经盖好了新民居,让他搬过去,但他就是舍不得老房子。于是,当地政府只能出钱把他的老宅重新装修一遍。许是住在这里面能够让老人看得到故居乡愁、想得起古诗老词吧。

在老人的这座旧宅子里,我们看到卧室摆放的书桌和家训,老人说,村里的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这些东西。我们问老人是否懂诗,老人憨憨一笑,说自己虽然不懂,但村里很多人都懂,不仅懂,还会写。“这是我们村的文化”。

告别老人,我们前往刘章旧居。与村口老人家宅子的样式一样,刘章故居也是依山临水,横排三间瓦房,中间的屋子是客厅兼厨房,两侧均为卧室,刘章旧居有着40余年历史,外墙上依稀可见当年的字迹和画迹。潺潺溪水在房前流过,门前一棵柳树迎风招展,据说这棵柳树是刘章年轻的时候栽种的,本来有两棵,右边那一颗在前几年因病死去。如今,这座宅子由刘章侄媳妇在那里借住,我们参观时,刘家嫂子正在做饭,烟熏火燎中,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出过这么一位知名诗人。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责任编辑:刘旸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