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济日报》:港城共荣写华章 ——写在秦皇岛港成立120周年之际系列报道之二

2018-10-10 15:30:58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中国第一座管道式原油输出码头”“中国最大装船能力的码头”“全球最大公众煤炭码头”“世界第一干散货港”……一项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诉说着秦皇岛港的辉煌成就。秦皇岛港是如何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唇齿相依的“港”“城”演绎怎样的风雨同舟、共进发展故事?让我们一同解读该港改革开放后的40年历程。

世界最大干散货港口

记者站在煤五期翻车机房前,看到翻车机在1分22秒内一次性将3节车皮煤炭倒净归位的场面,令人震撼。九公司党群工作部副部长王一玮介绍,煤五期码头是由秦皇岛港自筹资金44.89亿元建设的,创造了世界同行业码头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当年超产、当年盈利的新纪录。2017年,秦皇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38亿吨。

1978年3月,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机械化大型煤炭输出专用码头——秦皇岛港煤一期工程破土动工,紧接着煤二期工程开工建设。1984年,秦皇岛港煤三期工程与我国第一条复线电气化铁路——大秦铁路同步建设,缓解了能源外运与交通条件不足的矛盾。1997年12月18日,总投资15.79亿元的煤四期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秦皇岛港新增通过能力4000万吨,港口煤炭设计能力达到亿吨,居国内之首。

2001年煤炭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唯一煤炭输出亿吨大港。从2006年开始,在英国《世界港口发展》杂志排名中,秦皇岛港始终名列世界散货港口第一名。

国民经济能源主枢纽

长期以来,秦皇岛港煤炭运销量的起伏、煤价的涨跌,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秦皇岛港也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枚重要“棋子”。

20世纪70年代初,大庆原油外运全靠铁路每天开出的35列油槽车,铁路压力大,运输成本高。党中央、国务院在大规模建设大庆铁岭至秦皇岛输油管道同时,批准建设秦皇岛港原油码头。1152公里的“地下大动脉”成为国民经济大动脉,见证了我国经济从贫弱到繁荣强盛。投产近50多年来,已累计完成吞吐3.78亿吨,为国家创利税10.31亿元。

“当年,三公司若想停产几个小时进行设备保养维修,都需要向交通部、国务院上报请示批准后才能进行。”原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宣传部部长李军国介绍,2003年,在抗击“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南方各大电厂纷纷告急,库存煤炭均处于警戒水平以下。港口职工连续奋战20天,煤炭吞吐量同比多完成1178万吨,缓解了南方各省市的燃“煤”之急。

时隔5年,2008年初,一场百年未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席卷南方多个省市,电力和电煤供应告急吸引全球目光。港口职工放弃春节长假,仅仅10天时间,就装运煤炭728.5万吨,同比多装运142万吨。

跻身首批沿海开放市

正如秦皇岛市长张瑞书所说,秦皇岛因港而生、依港而兴,是一座与港口零距离的滨海旅游城市。不管是“以港兴市”还是“以市促港”,都反映着城市与港口同生共存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港口与城市互促互进,港、城同时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以能源运输为主的秦皇岛港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经贸往来,逐渐发展成为多功能综合性国际贸易港。而与港口零距离和谐共生的秦皇岛市也跻身于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列,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驻,“一中心三基地”产业形成,城市化发展水平跻身全省先进行列。

为改变“先进的港口、落后的城市”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83年6月1日起,按秦皇岛港进出口货物量每吨征收人民币一元钱的城市建设费,20多年间累计达十几亿元资金,对秦皇岛市当时城市基础建设及地方经济繁荣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同样,沿海开放城市给秦皇岛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东北、华北、西北一些省市从秦皇岛港进出口的货物明显增加,临港工业兴起进一步促进港口繁荣,初步形成港口、产业和城市相互支撑的良好局面。(《河北经济日报》2018年4月25日7版 记者张宝林 通讯员林丽丹 徐丹)

责任编辑:白泽豪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